乡村生产生活变迁与垃圾

19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当下中国乡村出现垃圾问题的根本。随着改革开放的变迁,中国乡村的农业种植逐渐...

19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当下中国乡村出现垃圾问题的根本。随着改革开放的变迁,中国乡村的农业种植逐渐出现两大方面的变化。一是机械化种植程度的不断加深;二是农业种植中市场为导向的形式逐渐出现,这直接导致耕种模式的变化。相应的,传统农业种植中,以家庭为单位养殖和种植相结合,依靠生物机制循环的生态循环系统,慢慢被石油、化工为基础的肥料、农药,和机械化操作取代。过去40年来,农耕体系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态系统解体时,农村生活源产生的有机物,和种植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出现了无法循环成为种植的肥料,逐渐成为生物质的有机垃圾。而被带入农耕系统的石化资源,如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塑料,废弃后成为无机物垃圾。


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变化,直接显见的变化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方面,机械化和市场导向的种植单一化种植,越来越多生活日常的食物等依赖外来购买。外来购买的过程中,塑料袋等包装代替了原来的竹编、柳编和其他类生物质类包装。同时随着工业化的产品,和消费主义蔓延到乡村社区后,加工类食品,诸如独立包装的糕饼类和奶制品类食物逐渐进入农村市场,成为乡村社会的消费日常。而这些食物包装带来的则是更加复杂的石化资源包装为基础的复合型塑料材料。除了食物,人们的穿、住、行都大大改变,尤其是衣服和鞋子,改变了原有的棉麻时代,走入化纤为主的复合型化工材料为主。从而导致废弃的衣物成为不可降解无机物垃圾的另外一个来源。

attachments-2020-03-pdF9OdYH5e70d5d01c018.jpg在东阳乡,还有一些老人继续使用竹制品作为容器和工具。


石化资源主导的资源体系不仅造成严重的垃圾问题,也是导致传统手工业逐渐没落的一个主因。因为塑料材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慢慢替代了传统的生物质制品,从而导致柳、竹编手艺慢慢没落。而以此为生的群体,也慢慢消失。从而产生越来越依赖石化资源开采和使用,依赖本地资源的生产和生活能力越来越弱,相应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需要外出务工等依赖外界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恶性循环。由此不仅产生了严重的塑料垃圾问题,也对不同程度的风险抵抗能力逐渐降低。


不管是农业生产中,还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生物质有机物不能循环回到土壤,逐渐成为垃圾。而有机质垃圾又是当前混合垃圾处理的难点,是废水和废气排放的主要问题。另外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石化资源导向生产和生活垃圾里,出现的塑料垃圾成为乡村社会无法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是石化资源导向的无机垃圾,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垃圾种类,因为传统农村社会中,没有任何关于这种类型垃圾的处理技能和知识体系。


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在最初阶段出现这些垃圾问题时,都处于没有任何管理的状态。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是直接在房前屋后丢弃,露天焚烧,或者通过水系,从上游冲到下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乡村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乡村产生的废弃物问题越来越严重和显见。


2000年前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陆续出台农村垃圾管理的政策。因为各地经济、政治和社会治理水平不同,中国农村的垃圾管理出现了时间和治理方式的不同,各地收集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甚至是很多地区没有任何管理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但在2015年前,大多农村地区的垃圾处于无人管理失控状态。到2015年,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办法的通知》,为农村垃圾治理定了调,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垃圾管理模式。


但这种重复城市垃圾治理的混合垃圾收集和处置,不止产生巨大环境代价和污染,产生更多的能源浪费,还会继续延续城市不可持续的混合垃圾收运和处理现状,给中国乡村治理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城市原有处置垃圾的环卫系统,基于从垃圾产生地,混合收运到城市周边郊区或者乡村,集中处置的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根本没有解决问题。是从人口密集的产生地,从城市到乡村,是污染物混合转移的过程。而目前提倡的城乡一体化方式,同样在重复这样的道路。更加严重的是,中国乡村差异化很大,也有区别于城市的共性,就是居住分散。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垃圾治理方式,等于将分散在各处的垃圾,统一集中转移到集中的地方,污染被集中化。更没有照顾到农村不同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现状,比如背靠土地和农业种植,在有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的条件下,有先天的条件,可以做好有机物的处理和回归土壤。


而打破已有的混合垃圾收运和混合处理,建设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才是实现社会、生态和社区共建可持续的垃圾管理过程。随着垃圾分类在越来越多地区开展,垃圾分类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地方政府的选择,但地方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因为没有经验,往往不知如何操作,走了很多弯路。导致产生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因为垃圾分类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不对,使得垃圾分类无法在乡村得以实行,并实现持续管理;二是,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中的畏难情绪上升,最终导致政策决策中,还会继续之前的混合填埋和焚烧的路径。


attachments-2020-03-xhM6ndBy5e70d5dd16d3b.jpg

2018年之前,华北平原一个村庄积累了多年的垃圾坑,有机物腐烂后,剩下的都是各种颜色的塑料垃圾。


20177月开始,零废弃村落开始到乡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实践,从最初一个村的实践,再到2019年一年里,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全乡、玉山县四股桥乡,和河北省任县的垃圾分类实践过程,积累了一线垃圾分类实践经验。在陪伴这些地区实践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落地和监管考核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和村委、乡党委,和垃圾收运企业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建立了科学的垃圾分类管理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机制的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慢慢找到了乡村社区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构建乡村社区可持续废弃物治理的长效机制。随着我们在乡村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探索中,在实现有机物和无机物,干湿大分类之后,仍然面临现实的困境和挑战。一是,近50%的塑料垃圾需要统一外运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垃圾填埋场,同时,这部分塑料垃圾在乡村的地域结构,还会有进入农田和水系,有大量的失控问题。二是垃圾分类的持续治理过程,需要民众广泛和深度参与。而要解决这两个大方向的问题,只有深入、慢慢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以及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治理体系的运行。

attachments-2020-03-Jfs7HyFm5e70d5e83c604.jpg

基于干湿分类后,东阳乡的有机物在本村堆肥。


但面对全国各地越来越多乡村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治理的需求,作为扎根乡村的公益组织,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让地方管理者找到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的路径,避免实施过程中的弯路是我们必须要回应的社会需求。因此作为村级、乡级和县级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总结乡村垃圾分类经验,梳理中国乡村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不只是对已有乡村垃圾分类体系建设贡献的一部分,也将是影响中国更多乡村践行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一手经验启示。基于过去两年多的工作实践,零废弃村落目前的工作定位有三个大方向,一是基于江西上饶广丰区东阳乡的乡村垃圾分类教育基地,辐射全国更多乡村的垃圾分类培训工作,和进一步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总结;二是基于东阳乡继续探索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结合当地民生和社区发展,利用开发当地竹制资源和传统竹篾手艺,替换当下的一次性塑料用品,实现可持续废弃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废弃物治理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集合;三是,继续在全国其他乡村,开展垃圾分类协作工作,垃圾分类的实践探索不停息。


当下中国乡村的垃圾问题,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还要逐渐通过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零废弃社会的构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所以我们将基于江西东阳乡作为我们在乡村废弃物可持续治理体系建设探索的基础和基地,包括因地制宜,探索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从而真正源头解决垃圾问题。基于当地丰富的竹制品资源,以及大量竹篾艺人健在,还有部分老人仍在使用竹制品,开发使用当地可循环使用的竹制品资源,开发适合现代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竹制品,发展社区本地经济,从而替代塑料包装等垃圾。将垃圾分类和源头控制塑料垃圾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和源头垃圾减量的社会机制,从而实现乡村社区在废弃治理和生产、生活的有效结合,实现可持续治理方式的探索。在农村废弃治理的过程中,实质是乡村社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度变革,是一个逐渐建立基于本地可再生资源使用的本地循环经济系统,构建适合于本地发展,惠及本地经济和公平社会的重建过程。


文章来源:陈立雯 东西同异


  • 发表于 2020-03-10 18:20
  • 阅读 ( 1261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刘俊秀
刘俊秀

3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46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