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举办。华泰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姜健在论坛发表题为《凝聚多元力量 投资可持续未来》的主题演讲,从企业发展和ESG视角出发,介绍了华泰证券和华泰公益基金会在滨海湿地保护领域未来的致力方向:引导资本向善,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湿地保护相关工作;强化信息披露,推动更多企业披露高质量、可比较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推动资源整合,发挥基金会平台功能,凝聚更多专业保护力量,影响更多企业支持滨海湿地保护。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年以来,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但目前国内只有不到1%的慈善捐赠流向了气候领域,这种现状亟需改变。
随着全球气候政治向多样化议题和多元主体演进,青年参与备受关注。文章详细梳理了全球气候政治中青年环境参与的内容及路径,总结出全球气候政治中青年环境参与存在反抗型参与、制度型参与和生活型参与三种理想类型,为理解不同的参与表现提供参考框架;
9月19日,《人不激不奋:中国社会组织激励研究报告》发布,有一些伙伴参加完发布会,给了我们很真诚的反馈,我们在阅读完后觉得这些反馈非常宝贵,说不定也说出了不少伙伴的共同关切点,很值得书面予以回复。因此有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对伙伴的好奇、困惑和关切有所回应。谢谢伙伴的提问。更欢迎更多的伙伴来找我们沟通讨论,我们一起延展这个议题。
大河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早早镌刻在城市基因之中,城市自然将大河两岸作为城市更新的重心。通过空间更新改善沿河区域功能,转化生态和空间的双重价值,大河得以成为城市战略蓝图中的优先选择。
流域的可持续未来”是水基金与长三角生态修复网络共同发起的评论专栏,旨在探讨实现流域韧性的潜在方向、积极措施、借鉴案例与未来展望,为行业、社会贡献有参考价值的水资源及湿地生态保护相关建议,以期引发更广阔的思考与探讨。本文是专栏第二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流域“河漫滩”的恢复》,欢迎阅读与分享。
8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出席发布会,聚焦“保卫碧水,美丽河湖在行动”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这个曾默默无闻的村落,如今不仅因大熊猫频繁“出镜”受关注,更以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融合探索引人瞩目。“我们围绕‘人、业、景’三个关键字发力,就是要找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片区关坝流域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冯杰说。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城市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2025 年 7 月 28 日,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市水文总站发布洪水红色预警,北京市水务局与市气象局升级发布山洪灾害橙色预警。
“放生是行善积德”、“放生得福报”,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话。每年春天、寺庙法会、清明寒食,总有人沿着长江和周边湖泊,把一袋袋鱼苗倾入江水,祈求平安顺遂。这一幕在人们心中或许意味着功德圆满,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未经科学论证的大规模放生,往往为生态埋下了隐患。
从长三角地区引入AI技术为能源大省山西智能调控电力配送;从山西输出绿电为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工业与制造业注入动力引擎……作为我国能源重地与经济高地的山西省与长三角地区,两地在绿色电力交易、碳足迹管理、清洁能源输出(如绿电、氢能)与产业链协同升级方面具备优势互补的条件,并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氢能产业链与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诸多合作。
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推进社区绿地、步道建设和维护;完善办公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及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友好社区环境建设与健康场所推进两项行动,让健康友好社区与场所成为健康生活的支撑。
工作坊开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柴麒敏主任用一句略带调侃却无比真实的话将我们拉回现实:从郑州“天像漏了一样”的特大暴雨,到迪拜机场变成汪洋大海;从涿州被淹没的出版社,到印度高温下“被粘在柏油路上”的鞋底。
气候韧性社区研究及建设(RCLA)项目由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ISC)与北京绿色阳光环保公益基金会双方整合国际资源和本土经验携手推出的为期三年的项目。计划通过资助15-18家致力于推动女性参与气候适应工作的社区基层组织,提供资金及能力建设支持,助力其在社区气候韧性建设以及女性参与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4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绿色职业占据三席,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就是其中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发布的新职业、新工种中,也包括风电场叶片维修工、氢燃料电池测试员等“绿色”新工种。
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却拥有“减排见效快、资源化潜力大”的双重红利。2060年碳中和版图上,它既是被忽视的短命“超级暖化剂”,也是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新突破口。
近日,一场聚焦基层生态治理创新的研讨会在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大厦举办。此次研讨会以“环保‘小切口’撬动治理‘大生态’”为主题,发布了《零废烟火:一个菜市场引发的绿色觉醒》(以下简称《零废烟火》)实践案例册,记录了北京市东城区兆军盛菜市场零废弃建设的探索历程与成果。
1980年代初,菲律宾吕宋岛的稻农们迎来了一种新奇的“外来生物”——一种金黄色的大螺。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相反,很多人听说这是从国外引进的高蛋白食材,营养丰富、饲养简单,甚至还有潜在的出口价值。于是,这种螺很快在家庭养殖、市场销售之间流通起来。
数十年来,塑料污染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以微塑料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身体。据估计,2024年全球就产生了4亿吨塑料垃圾。塑料污染危机正在破坏生态系统,使人们暴露在潜在有害污染物中,并加剧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就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的第五次谈判仍在最后努力中。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带动全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举办2025年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专家评审,“益心华泰 一个长江”项目入选,并将在国际重大会议、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活动期间进行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