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项目,好像也没什么特别能传播的吧?”
“项目已经做完了,需要你们赶紧写个稿发出去。”
“没参与到项目前期策划,现在素材不够,项目故事这么零散、没什么细节,怎么用啊。”
这也许是很多公益机构的真实场景——传播和项目像两列平行轨道,偶尔交汇,更多时候却互不相干。当传播希望深入了解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整理出对公众有意义的传播内容时,项目却表示:“我们其实没啥特别的故事。”发来的材料也是零散、干巴巴的内容,缺少细节。而从项目同事的视角看,传播这边“总是催素材”、“要求太多”、“有点事多”。
项目觉得传播没跟上、执行不到位,传播则常常在临时通知、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疲于应付。一场本该对外讲好故事的行动,最终却因为配合不畅而效果打折,甚至错失传播的最佳时机。
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式,让传播不再“打辅助”,而成为项目的一部分?当然,公益机构在实际执行层面,传播和项目都会遇到人力不足的情况。本篇文章主要项目和传播之间如何协作,更好达成项目目标。
传播和项目难协作,并不因为谁更专业,而是彼此在工作逻辑和节奏上存在一些差异。长期积累下来,容易形成一些“误解”:
对传播的误解:就是发发稿子、做做图?
有些项目伙伴觉得传播的工作是“后置性”的——项目执行完,给传播发点图和一段简单的介绍,传播的使命就算完成。至于传播背后要如何把项目讲清楚、受益人故事怎么呈现、公众能不能共情,常常被忽视。
@水水谈及传播工作,“我的挑战是流程化,目前很难参与到项目前期策划和执行当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要保障高效快速的输出,所以我通常根据项目提供的基本资料做信息转化,如果提供很零散或者没有信息,可能“编”的成分会更多。”
一个好传播,需要呈现背后是怎样打动人的叙事、形式与连接方式。传播不是简单粗暴地把项目信息堆起来,呈现给支持者,而是需要挖掘项目的内核价值、受益人的故事,运用叙事技巧,让公众对项目的意义有很多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支持意愿。
对项目的误解:怎么这么被动?素材不给、节奏也不说
从传播的角度出发,有时会觉得项目同事不够主动沟通,不愿配合故事收集,也不给时间节点。实际上,项目团队要忙于执行细节,在传播素材的收集、整理以及传播节点的沟通上存在滞后性。最后传播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只能凭借零散的信息 “边打听边瞎编”,在项目结束后匆忙拼凑内容,导致传播内容与项目实际情况脱节,无法精准传达项目成果与价值。
@小妞谈及项目执行中的挑战:“项目一线走访时,要顾及项目还要顾及传播,是很挑战的,除非传播和项目一起走访,各司其职,但这成本又很高。我们因为团队小,本身一个人就会兼项目和传播,但现实中也觉得难,往往顾此失彼。我们现在会依靠一线伙伴,在他们的分享中尝试去抓取这些信息,但是这样的伙伴也是可遇不可求,要求也很高。”
节奏和语言不一致:一个讲执行,一个讲故事
项目团队的工作节奏紧密围绕项目展开,关注的是目标完成、时间推进、执行效率。语言表达也多以数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等 “硬性” 内容为主,如 “已解决100 名学生的助学生活费”。
而传播关注的是公众视角、表达温度、内容节奏,倾向于运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来吸引公众目光。传播的工作节奏需要根据项目节点、节日热点等灵活调整。这种节奏和语言上的不一致,使得双方在沟通协作时常常 “鸡同鸭讲”,难以形成合力。
传播的价值最终都要投射到产品或项目身上,所以传播和项目是机构实现使命的整体里的局部。正如@Jacques说:“传播是项目的一部分,整个项目的统筹应该是具备整体的项目执行、传播、资源拓展各个领域的意识。就像PMP项目管理中的“平衡型项目架构”,传播应作为项目成员深度参与,并有能力深入探索项目和统筹每个项目组成员生产、挖掘项目传播点。”
如果我们希望传播真正服务项目目标、增强项目的公共影响力,那它就不能是事后的“补丁”,而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协作思路:
传播提前介入项目规划阶段
不是等项目结束了再补拍几张照片,而是在设计项目方案时就思考:“这个项目如何对公众讲述?”传播参与得越早,越能帮项目梳理价值、铺好传播节奏。
在设计项目方案时,传播人员参与:“这个项目如何对公众讲述?” 传播需要有意识地挖掘项目的传播亮点,可能是解决方案,或是受益人背后的故事线索,都可以提前梳理出来。
同时,传播人员还能依据项目的关键节点制定传播节奏。
@叶子分享了所在机构在传播和项目分工上的经验。“项目和传播的分工上,我们原来也有不适应的地方,现在调整为:项目主负责自己文稿;宣传掌握节奏。宣传把项目按照宣传要求分了板块,比如最近要发的文章,宣传决定什么时候发,并做了节假日对应项目清单,指定了不发生项目执行时要发的文章。”
提前做好分工与安排内容节奏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提前规划内容节奏与所需支持。例如,明确在项目的哪个时间点收集照片、视频素材?梳理出有哪些素材需要一线走访记录,受益人有力量的话、特定问题采访等。
@DAY说:“尽量分工明确,使传播流程和工作内容合理化。每个人负责传播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拍照片的拍照片,记录访点故事就记录故事(需要标注核心能打动人心的细节),负责内容转化的则专注将素材转化为适合平台发布的媒介语言。”
提前规划和合理分工,使传播工作有节奏地开展,避免在传播节点前手忙脚乱。每一个环节都有充足的准备与精准的执行,保障传播内容的高质量输出。
共用一个传播语言
传播要主动解释自己工作的目标和需求,帮助项目理解“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故事”、“这类照片怎么能提升公众共鸣”。因为这些故事能够赋予冰冷的数据以温度,让公众从情感上与项目产生联结;为何需要这类照片,是因为特定角度、特定场景的照片更能提升公众的共鸣。
同时传播需要反馈传播成效,使项目伙伴了解到传播带来的影响。正如@DAY分享经验:“团队内部需要多多沟通,及时反馈传播成效。当大家能够看到效果,积极性和成就感才会提高。这样在下乡访点时,便能熟练地收集和编写一些好故事。写作本身也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写得多,自然会越来越好,信息采集也会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
传播与项目开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公益组织运营中的常见难题。「公益传播水手计划」关注传播工作的“具体和日常”,设计的“话题岛”分享,参与者作为话题主持人基于日常工作场景和传播思考发起话题讨论。话题支持人@水水坦言,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是传播和项目角色分工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由此发起了“关于传播和项目是如何分工”的话题讨论。这个有共鸣的问题,引起伙伴们的热情讨论。
本文是受伙伴们交流与讨论的启发而产生选题。在伙伴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传播不仅仅是“怎么说”,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工作的不同内容与环节,以及相互角色和关系的建立。
身处公益不同位置的“传播”和“项目”的人,对彼此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在构建传播的对话空间。当“你怎么又来催?”转变为 “这段故事我们一起讲”,从 “你写的我看不懂” 到 “我们一起拆解内容给公众看”。当传播和项目真正协同运作时,公益影响力才会有生命力。正如@胡萝卜说:“传播和项目可能需要更加重视双方的参与度,不是单纯的把传播当工具人。好的传播对项目也很重要,且不论技巧,好的传播一定是真实有温度的,即负责传播的人员有真实所感。”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