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传播和项目,为何总是“不在一个频道”?

传播和项目像两列平行轨道,偶尔交汇,更多时候却互不相干。当传播希望深入了解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整理出对公众有意义的传播内容时,项目却表示:“我们其实没啥特别的故事。”发来的材料也是零散、干巴巴的内容,缺少细节。而从项目同事的视角看,传播这边“总是催素材”、“要求太多”、“有点事多”。

attachments-2025-05-RpkD7B1v68271cd41d18d.jpg


“我们这个项目,好像也没什么特别能传播的吧?”


“项目已经做完了,需要你们赶紧写个稿发出去。”


“没参与到项目前期策划,现在素材不够,项目故事这么零散、没什么细节,怎么用啊。”


这也许是很多公益机构的真实场景——传播和项目像两列平行轨道,偶尔交汇,更多时候却互不相干。当传播希望深入了解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整理出对公众有意义的传播内容时,项目却表示:“我们其实没啥特别的故事。”发来的材料也是零散、干巴巴的内容,缺少细节。而从项目同事的视角看,传播这边“总是催素材”、“要求太多”、“有点事多”。


项目觉得传播没跟上、执行不到位,传播则常常在临时通知、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疲于应付。一场本该对外讲好故事的行动,最终却因为配合不畅而效果打折,甚至错失传播的最佳时机。


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式,让传播不再“打辅助”,而成为项目的一部分?当然,公益机构在实际执行层面,传播和项目都会遇到人力不足的情况。本篇文章主要项目和传播之间如何协作,更好达成项目目标。


01  传播和项目之间的一些“误解”


传播和项目难协作,并不因为谁更专业,而是彼此在工作逻辑和节奏上存在一些差异。长期积累下来,容易形成一些“误解”:


对传播的误解:就是发发稿子、做做图?


有些项目伙伴觉得传播的工作是“后置性”的——项目执行完,给传播发点图和一段简单的介绍,传播的使命就算完成。至于传播背后要如何把项目讲清楚、受益人故事怎么呈现、公众能不能共情,常常被忽视。 


@水水谈及传播工作,“我的挑战是流程化,目前很难参与到项目前期策划和执行当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要保障高效快速的输出,所以我通常根据项目提供的基本资料做信息转化,如果提供很零散或者没有信息,可能“编”的成分会更多。” 


一个好传播,需要呈现背后是怎样打动人的叙事、形式与连接方式。传播不是简单粗暴地把项目信息堆起来,呈现给支持者,而是需要挖掘项目的内核价值、受益人的故事,运用叙事技巧,让公众对项目的意义有很多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支持意愿。


对项目的误解:怎么这么被动?素材不给、节奏也不说


从传播的角度出发,有时会觉得项目同事不够主动沟通,不愿配合故事收集,也不给时间节点。实际上,项目团队要忙于执行细节,在传播素材的收集、整理以及传播节点的沟通上存在滞后性。最后传播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只能凭借零散的信息 “边打听边瞎编”,在项目结束后匆忙拼凑内容,导致传播内容与项目实际情况脱节,无法精准传达项目成果与价值。


@小妞谈及项目执行中的挑战:“项目一线走访时,要顾及项目还要顾及传播,是很挑战的,除非传播和项目一起走访,各司其职,但这成本又很高。我们因为团队小,本身一个人就会兼项目和传播,但现实中也觉得难,往往顾此失彼。我们现在会依靠一线伙伴,在他们的分享中尝试去抓取这些信息,但是这样的伙伴也是可遇不可求,要求也很高。” 


节奏和语言不一致:一个讲执行,一个讲故事 


项目团队的工作节奏紧密围绕项目展开,关注的是目标完成、时间推进、执行效率。语言表达也多以数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等 “硬性” 内容为主,如 “已解决100 名学生的助学生活费”。


而传播关注的是公众视角、表达温度、内容节奏,倾向于运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来吸引公众目光。传播的工作节奏需要根据项目节点、节日热点等灵活调整。这种节奏和语言上的不一致,使得双方在沟通协作时常常 “鸡同鸭讲”,难以形成合力。


02  建立协作:让传播成为项目的一部分


传播的价值最终都要投射到产品或项目身上,所以传播和项目是机构实现使命的整体里的局部。正如@Jacques说:“传播是项目的一部分,整个项目的统筹应该是具备整体的项目执行、传播、资源拓展各个领域的意识。就像PMP项目管理中的“平衡型项目架构”,传播应作为项目成员深度参与,并有能力深入探索项目和统筹每个项目组成员生产、挖掘项目传播点。”


如果我们希望传播真正服务项目目标、增强项目的公共影响力,那它就不能是事后的“补丁”,而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协作思路:


传播提前介入项目规划阶段


不是等项目结束了再补拍几张照片,而是在设计项目方案时就思考:“这个项目如何对公众讲述?”传播参与得越早,越能帮项目梳理价值、铺好传播节奏。


在设计项目方案时,传播人员参与:“这个项目如何对公众讲述?” 传播需要有意识地挖掘项目的传播亮点,可能是解决方案,或是受益人背后的故事线索,都可以提前梳理出来。


同时,传播人员还能依据项目的关键节点制定传播节奏。


@叶子分享了所在机构在传播和项目分工上的经验。“项目和传播的分工上,我们原来也有不适应的地方,现在调整为:项目主负责自己文稿;宣传掌握节奏。宣传把项目按照宣传要求分了板块,比如最近要发的文章,宣传决定什么时候发,并做了节假日对应项目清单,指定了不发生项目执行时要发的文章。”


提前做好分工与安排内容节奏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提前规划内容节奏与所需支持。例如,明确在项目的哪个时间点收集照片、视频素材?梳理出有哪些素材需要一线走访记录,受益人有力量的话、特定问题采访等。


@DAY说:“尽量分工明确,使传播流程和工作内容合理化。每个人负责传播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拍照片的拍照片,记录访点故事就记录故事(需要标注核心能打动人心的细节),负责内容转化的则专注将素材转化为适合平台发布的媒介语言。”


提前规划和合理分工,使传播工作有节奏地开展,避免在传播节点前手忙脚乱。每一个环节都有充足的准备与精准的执行,保障传播内容的高质量输出。


共用一个传播语言


传播要主动解释自己工作的目标和需求,帮助项目理解“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故事”、“这类照片怎么能提升公众共鸣”。因为这些故事能够赋予冰冷的数据以温度,让公众从情感上与项目产生联结;为何需要这类照片,是因为特定角度、特定场景的照片更能提升公众的共鸣。


同时传播需要反馈传播成效,使项目伙伴了解到传播带来的影响。正如@DAY分享经验:“团队内部需要多多沟通,及时反馈传播成效。当大家能够看到效果,积极性和成就感才会提高。这样在下乡访点时,便能熟练地收集和编写一些好故事。写作本身也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写得多,自然会越来越好,信息采集也会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


传播与项目开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公益组织运营中的常见难题。「公益传播水手计划」关注传播工作的“具体和日常”,设计的“话题岛”分享,参与者作为话题主持人基于日常工作场景和传播思考发起话题讨论。话题支持人@水水坦言,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是传播和项目角色分工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由此发起了“关于传播和项目是如何分工”的话题讨论。这个有共鸣的问题,引起伙伴们的热情讨论。


本文是受伙伴们交流与讨论的启发而产生选题。在伙伴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传播不仅仅是“怎么说”,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工作的不同内容与环节,以及相互角色和关系的建立。


身处公益不同位置的“传播”和“项目”的人,对彼此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在构建传播的对话空间。当“你怎么又来催?”转变为 “这段故事我们一起讲”,从 “你写的我看不懂” 到 “我们一起拆解内容给公众看”。当传播和项目真正协同运作时,公益影响力才会有生命力。正如@胡萝卜说:“传播和项目可能需要更加重视双方的参与度,不是单纯的把传播当工具人。好的传播对项目也很重要,且不论技巧,好的传播一定是真实有温度的,即负责传播的人员有真实所感。”

  • 发表于 6天前
  • 阅读 ( 105 )
  • 分类:行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51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51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