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尔智库 | 联合国支持!《塑料污染行为指南》发布!

根据摆脱塑缚与瑞尔行为中心针对中国减塑领域合作伙伴的调研显示,79%的中国减塑领域的合作伙伴认为:有效的行为设计对实现其工作目标很重要。而减塑机构在工作中遇到的四大困难是:

根据摆脱塑缚与瑞尔行为中心针对中国减塑领域合作伙伴的调研显示,79%的中国减塑领域的合作伙伴认为:有效的行为设计对实现其工作目标很重要。而减塑机构在工作中遇到的四大困难是:


01 利益相关方协同行动困难重重,难以形成合力;


02 不同场景下创新行为解决方案匮乏,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03 行为数据监测体系缺失,无法准确衡量行为改变的效果;


04 行为改变理论和工具的指导不足,导致实施的干预指导常常不尽如人意。


基于这些困难和挑战,应摆脱塑缚的邀请,瑞尔行为中心于2025年4月28日举办了“减少塑料污染的行为设计”线上工作坊,来自全国的20余家减塑机构代表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工作坊精彩内容回顾


01 行为改变项目的四大误区和应对方案


为什么很多行为改变项目不成功?李诗扬总结了常见的四大误区:


将“行为设计”简单等同于“助推”工具,忽略前者是涵盖诊断、干预和评估的系统方法论,而后者仅为局部技巧。


未精准锚定可观测、高频发生的“关键行为”,导致资源分散于无效环节;


缺乏有效的行为变革框架,使项目陷入碎片化执行;


过度依赖法规、培训、物质激励等传统干预手段,未能结合当下用户触点的行为触发机制设计创新方案


那么如何破解误区呢?


李诗扬针对每一误区提出行为解决方案和工具,并运用丰富生动的案例,帮助大家理解。


attachments-2025-05-4ya1Xgqw6827286c4db2e.jpg


02 国际权威减塑指南问世


瑞尔行为中心还为减塑行动网络伙伴带来了一个重磅惊喜——Rare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支持下发布了一本权威手册《应对塑料污染的社区行为改变解决方案》。

attachments-2025-05-AcmjuZMi682728b617b5c.png


这本手册系统总结了行为科学在塑料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策略,汇集了全球200多个案例,以全新的视角为社区、政策制定者和组织者提供解决塑料污染的行为改变策略指南。


下载手册

attachments-2025-05-ej7Y2oF6682728d75dc61.png

扫码之后完成注册即可获得英文版报告

中文版也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手册中总结提炼了行为科学的三大核心策略,为塑料污染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选择架构与助推


通过优化选择环境,让可持续选择成为默认或更简单的选项。研究表明,改变默认选项能显著影响人们的决策。


attachments-2025-05-M1cuPcJX68272909e7dbe.png


案例


黎巴嫩的一项外卖服务举措通过将塑料餐具改为“需要时才提供”的默认设置,使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量减少了近78%。


情感共鸣与社会规范策略


利用情感诉求和社会影响力,将环保行为转化为主流文化和集体认同。人们往往受周围行为和情感驱动影响。


attachments-2025-05-juDnYjek6827293878202.png


案例


毛里求斯的“Captain Fanplastic(塑料船长)”校园计划走进25所小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游戏增强儿童对塑料污染的意识,并培养可持续习惯。项目还派出“塑料大使”深入村庄收集垃圾,并举办每月社区清扫活动,以行动引领社区规范。


在多渠道宣传助力下,这个项目成功教育了4,000多名当地居民,回收了超过5,000公斤的塑料废弃物。通过儿童带动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塑料减量逐渐成为当地的新风尚。


行为激励与政策引导


结合激励机制和制度设计,从外部条件上支持和巩固行为改变并形成长期习惯。


attachments-2025-05-Hud5htQX6827295f9ad10.png


案例


在尼泊尔某社区,引入“塑料兑换”计划:居民可以拿塑料垃圾到社区中心交换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环保购物袋等。短短6个月内,该社区的塑料回收率从41%跃升至78%,共有638位居民用约720公斤塑料垃圾换取了可重复使用物品。


更重要的是,社区中每周产生大量塑料垃圾的家庭比例显著下降,可见激励措施对塑料减量的持久影响。另外,一些地区实施的押金返还制度(如饮料瓶回收押金)和塑料税费政策,同样通过外部激励和约束,引导公众减少塑料使用并参与回收。


03 参会嘉宾收获


丁奕,摆脱塑缚 


在设计项目活动时,对目标受众和目标行为应该有更清晰的分析,例如使用问题-行为-行为者绘图工具。


李晨阳,太平洋环境


陈旧的干预措施单独很难发挥作用(激励或惩罚),需要结合创新行为杠杆,情感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了,特别是“评价自己行为的时候,往往是情感,推测对方行为的时候,往往是理性”。


郑雪,摆脱塑缚 


收获到一个问题:到底我们的工作是希望谁的行为发生改变,感觉之后在支持重用模式行为改变上可以有更多探索。


张静宁,芜湖生态协会


行为改变是有一套成熟方法论的,怎么改变环境情景,让参与者自然发生改变,是我们要思考的。


杨晓静,郑州环境维护协会 


在以往设计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了解过“行为科学”这样的设计思维,尝试了一下“问题-行为-行为者绘图”,感觉今后如果使用了“设计思维+工具”,一定会设计出更有效的项目活动。

  • 发表于 3天前
  • 阅读 ( 100 )
  • 分类:行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s
admins

合一绿学院

4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5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