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里的折叠空间与分类推进

2020年10月22日,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李大君受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之邀,在《垃圾分类十讲》之第九讲课堂上进行了主题为《垃圾里的折叠空间与分类推进》的分享,希望通过以社区及人的多样性新视角,为社会组织伙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attachments-2021-01-goNahO2f5feeaa01e4cb8.png

20201022日,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李大君受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之邀,在《垃圾分类十讲》之第九讲课堂上进行了主题为《垃圾里的折叠空间与分类推进》的分享,希望通过以社区及人的多样性新视角,为社会组织伙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讲者简介

李大君2003年开始从事社区一线实务工作,2008年开始关注、参与垃圾议题和废品从业者的社区服务。现任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负责劲草同行-成长期环保组织支持项目恒星计划-可持续社区领袖成长支持项目

 

李老师以一种新的视角探讨垃圾与垃圾分类,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垃圾问题的由来进行阐述,并梳理垃圾与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联结。同时针对不同的社区类型,对国内目前垃圾分类及可持续社区行动者/组织的探索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倡议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生产才是垃圾问题的最终出路。

 

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以意象化的视角探索垃圾的折叠空间吧!

一、垃圾与社会

垃圾分很多种类,比如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医疗废弃物以及生活废弃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更关注生活固体废弃物呢?

 

首先,不管是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还是医疗废弃物,目前都有相对正规化的处置方式,而生活废弃物,虽然20年前住建部已经发布了垃圾分类的规定,但垃圾分类直到现在还是只得到了非常小范围的实行,除个别城市、个别区域之外,垃圾分类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其次,当前生活垃圾两种最主要的处理方式焚烧与填埋,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影响着人的生存环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垃圾的产生与社会发展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在1936年拍摄的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反映了工业化的流水线上,企业主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而缩短工人的吃饭的时间。由此就诞生了一种食物,也诞生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直持续到了百年之后,这种食物叫快餐,这种文化叫快餐文化。

 

一百多年前还是工业流水线,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到了算法控制的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的算法控制)。作为社会中的人,上到国家元首,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只要跟社会、跟经济发生关系,都会在现在的这样一个算法之中。因为有了算法,我们要求这样的社会节奏,要求社会上的人越来越快,每个人在这种算法下劳动,这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对生活的享受之中,比如我们每天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创造自己喜欢的美食;比如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自己种植并收获生态的食品,让我们可以更多地与土地产生连接,更多地回归到人的本性,与土地、与自然连接。所以当我们从流水工业流水线的控制,到现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这样一个算法控制之下,每个人都是在这套基于快餐与快餐文化、算法与算法控制之下的工具,而恰恰是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以及用工方式的产生导致了垃圾的大量产生

因此,单纯依靠垃圾分类,无法解决垃圾问题。

二、垃圾与人生

所谓垃圾里的折叠空间,是一种意象化的说法,但仔细想来现实中也确实可以发现基于空间差异性而导致的垃圾多样性。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不同职业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区,反过来不同的社区也体现着不同的人生。

 

目前较为常见的社区类型可以分为6,每一种社区都聚集着不同的人群。

 

传统农村/新农村呈现的是一种正在空心化的熟人社会;城中村/城边村聚集着大量的基于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底层务工人群;城市高端社区可以说是富人们的朋友圈;普通商品住宅区则是职业多样的中产家庭的聚居区;城市老旧小区以单位制为代表;城市公寓楼里则聚集着忙碌且漂泊的原子化上班族。

 

之所以会谈到垃圾与人的关系,其实背后关键的逻辑是人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分类的参与主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强调对人的关注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关怀。即不谈人,不足以谈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要关注人,科技没有办法解决垃圾问题,而且单纯的科技还会造成无穷无尽的社会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曾经说过发展要拓展人的真实的自由。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最近10年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但这种发展拓展了你的真实自由了吗?现在有多少人可以特别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比10年前更幸福,自己比10年前有更多的可以支配的时间?

三、垃圾分类的分类推进

目前国内有很多致力于垃圾分类及可持续社区发展议题行动者及团队

 

农村社区为例,在该类型社区中,厨余垃圾与农业垃圾是垃圾的主要构成,其主要处理方式其实更多体现的是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在这一领域中,国内目前如零废弃村落、阿牛公益、成都根与芽、酵道孝道、成都河研会等都有较为有效的经验模式可供学习与参考。

 

城中村/城边村多为基于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多类型底层人群,由于生活经济压力,其对于物品的利用对更为高效,因此相对而言垃圾虽然种类较杂但均量不大,在这类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国内有南京喜鹊林、厦门好猫生态等组织的经验可借鉴。

 

城市高端住宅区一般都会具备完善的物业,各家庭也会雇佣家政工,因此可以从绿色家政工的角度探索推进垃圾分类,北京鸿雁社工在这方面有所尝试。

四、垃圾问题出路在别处

本文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垃圾分类并不能解决垃圾问题第二,单纯的科技也不能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因为垃圾分类只是在垃圾中端环节介入,既未影响源头的生产与消费,也没有实现垃圾最后流向的环保化。甚至垃圾分类规定出台之后,很多家庭为了避免垃圾分类的麻烦,使用垃圾粉碎机把垃圾全部粉碎后倒进下水道,这是非常不环保的方式。所以垃圾分类只是在努力避免可回收物的垃圾化,并没有解决垃圾问题。

 

垃圾问题的出路是在两个地方:第一、可持续消费;第二、可持续生产。践行可持续消费,养成持俭生活,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不浪费食物……大家可以关注零活实验室公众号,里面有很多关于零废弃生活的实践经验。可持续生产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就是在生产端可持续方式的营造,如何去营造一个环境友好与劳工友好的生产制度。要解决垃圾问题、可持续社区的问题,一定要构建一种基于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的生产和生活制度。

 

最后,发展一定要扩展人的真实自由,当人的真实自由被扩展之后,我们的垃圾问题才有可能会得到解决,谢谢大家。

attachments-2021-01-G5QA7UO15feea98a0dee8.png


恒星计划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合一绿学院联合发起,以高潜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领袖为抓手,通过为期三年的非限定性资金支持和系统性赋能,助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机构在组织力、业务力和影响力上的成长突破,实现公益机构业务模式化与组织规范化发展,具备孵化和赋能在地公益组织和自组织的能力。

 

联系我们:

1、邮箱hengxing@hyi.org.cn

2、关注万科基金会合一绿微信公众号;

微博@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一绿 与绿资酷网站(www.lvziku.cn)获取项目最新动态。


  • 发表于 2021-01-01 12:53
  • 阅读 ( 999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古琦
古琦

6 篇文章

作家榜 »

  1. 瓜瓜。 45 文章
  2. 溪泽源 42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