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灯播客09 | 从绿茵场到零废弃社区,踢出可持续的未来

从绿茵场到零废弃社区,踢出可持续的未来


编者按

德国诗人勒内·玛丽亚·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写道「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人生也是如此,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时代大潮中一点一点趟出来的。


从高校“破烂王”,到成立公益组织,从组织成立之初广泛涉猎环保多议题领域,再到2019年在垃圾分类的政策风口重新回归垃圾分类领域,并在社区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发现通过提供社区维修服务,不仅可以实现旧物新生,还可以获得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创始人杨雄展现了一种职业运动员特有的耐力、对机遇敏锐的预见与捕捉、选择合适的站位。在这些不断的创新与踢腾中,不仅实现了对某个议题的专注和基于自己的多重社会身份对议题的影响,还通过对机会的把握和顺势而为来探索组织自我造血机制,在可持续的道路上,也实现着组织和个人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故事。

attachments-2022-11-kRGq2Kky636c96e31357c.png

杨雄曾是一名奔驰在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校学习,并在 2009年创立了陕西省首家高校再生资源回收站联盟。大学毕业后,于2014年注册成立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


本期播客,我们将就走进杨雄的故事,了解一个足球运动员因何结缘于垃圾议题,并从社区垃圾分类发现社区服务与治理痛点,从而在可持续社区议题上实践着组织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故事。

attachments-2022-11-gmyt7VmW636c970535e36.pngattachments-2022-11-t1dRrdBy636c972401109.png                                    点击进入链接打开手机客户端小程序


attachments-2022-11-aknUxgi9636c977c42a83.png

从职业足球运动员到公益组织绿色原点的领导人,在恒星伙伴计划晋级评审时,一位评委这样评价杨雄:“胸有激雷而面如湖色,典型的社会创业家。”


少年时期运动员的经历带给他执着坚韧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机会的捕捉与把握,杨雄从校园回收站一步一步走到现在,都离不开当年那个运动员的影子。”

attachments-2022-11-6X75q3sB636c97724b124.png

杨雄9岁开始练足球,训练曾是他生活的全部。吃饭,睡觉,训练,和朝夕相处的队友一起在绿茵场挥洒汗水。传球,带球,射门,从小就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站到领奖台为国争光。


一开始家里人极力反对,轮番上阵试图让他放弃,充满疑虑又担心未来的选择太过狭窄。


倔强的少年心中憋了一股气,比所有人都早起到绿茵场偷偷练习。尽管只有9岁,杨雄清晰地知道,“这里面没有人宠着你,是靠成绩说话的”,在绿茵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才是漂亮的回应。


过度的自我加练为少年的伤病埋下了隐患。手术,比赛,他一次次咬着牙坚持,汗水浇灌的种子终于发芽,他依旧奔跑在绿茵场上,为队里赢得荣誉。


再骁勇善战的球员,也会有告别的那一天。2006年,19岁的杨雄选择告别了足球。


不同于年少时在伤病折磨中萌生的退役想法,这次退役的决定他形容为“美好的、坚决的”。退下来以后去干什么,他也同样清晰和坚定——和熟悉的队友一起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体验他不曾体验过的同龄人的普通校园。


马一恒是和他同年入队的队友,比他早两年退役进入大学校园。他俩关系非常铁,队友进入校园以后也经常通电话。杨雄对大学生活又好奇又忐忑,“学校的球场漂亮吗?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体育生?文化课跟不上怎么办?”队友很耐心一一回答,学校的球场在山脚下,很漂亮,也很应景,同学们都很友善,文化课只要认真学,没有问题的。


就这样怀着憧憬,杨雄步入了校园。那时候他还想不到,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学校绿茵场,还有绿茵场上随手丢弃的垃圾。

 attachments-2022-11-xkNvlz3U636c979820213.png

考入大学后,杨雄的铁杆队友带领他参观学校,学校很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切都新奇而美好。然而,学校绿茵场上的烟蒂、用过的纸巾、饮料瓶等垃圾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attachments-2022-11-JAiZOdSK636c97a9a0f17.png

对于杨雄而言,绿茵场是他心中柔软的角落,值守着他运动员的时光。这方角落应该永远干净而敞亮。

 

他诧异于大学生竟然会在球场上乱扔垃圾,也决定针对学校问题“站出来“。在他看来,乱丢垃圾的后果需要校园师生共同承担。而他作为进入校园的一份子,理所当然的应该有这份责任。


他说,”在运动队,只要球队有一个人犯了错,教练就会让我们所有的人跟着受惩罚,同样,如果我们比赛赢了,也会有奖励,每一个人都会有。团队责任感是我们每一个队友不可或缺的,有了它才会赢球,才会往前冲。“

 

童年时,初生牛犊牵着教练的手独自踏上火车,奔向绿茵场的执拗历历在目;这一次,他依然笃定选择了自己的赛场。而对手,则是垃圾问题。

 

杨雄建立了校园回收站。这一次,与他并肩同行的队友,是想申请勤工俭学岗位的学生。杨雄认为,解决垃圾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保护环境意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用垃圾分类产生的收益帮助贫困的学生减轻生活负担

 

较为棘手的,是“身份问题”,校园回收站没有注册公司,也没有被学校认可,学校领导告诉杨雄“学校是不会让学生收破烂的,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尽管杨雄极力解释他们是做环保,通过垃圾分类去改变校园环境的,不是单纯地收破烂也不会耽误学生课程,但都无济于事。

 

不仅受到学校的阻挠,垃圾回收产生的利益显然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校外收破烂的人员也让人都给杨雄带话,让他走路的时候“小心点”。

 

但那份运动员永不言弃的斗志和热血再次帮助了他。杨雄开始写项目书,找指导老师出主意,去网吧查资料,拿着厚厚的项目方案参加创业大赛,然后拿着奖杯一遍一遍地去找团委书记、学校校长。春去冬来,一年过去,学校终于通过了。杨雄带领校园回收站用事实证明了收破烂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为垃圾分类做贡献,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办公场地,承认了他们。

 

短短两年时间,校园回收站给将近160位贫困生发兼职补贴,业务覆盖了6所高校,也在2012年成为阿拉善SEE第一季“创绿家”的资助。

 

此时的杨雄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太有名了”。随着回收站越做越大,西安市供销社下面的二级子公司找到杨雄,希望业务合作,可以扩大到更多的学校。而这次,杨雄选择了拒绝。“我发现垃圾是永远收不完的”杨雄说,“当初做回收站的时候就是为了解决校园垃圾问题,如果现在不断地扩大去做回收,就成了为收废品而收废品。”

 

于是他及时改变策略,开始更加倾向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以书换书、绿房子等活动,去激励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让更多人加入到他们的环保队伍中,回到让校园的环境美起来的初衷。

继续跟垃圾死磕

转眼,杨雄要面临毕业了。


那是一段迷茫的日子,“身边的同学都慢慢的选择了提前离开学校,有的找工作单位,有的回到家乡。看着身边的同学和回收站的伙伴在逐步的‘流失’,心里面有了莫名的伤感,就像是当初离开球队的时候,因为到了年龄,大家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个共同成长,共同拼搏过的地方。”


一种对内心的探索和拷问也许在这时候开始。从运动员到学生,从足球到垃圾分类。一种职业运动员训练出来的对机遇的本能直觉让他牢牢攥住了命运每次不经意转机的衣角,再加上长年累月训练所浇筑出来的坚持与耐力,杨雄毅然的选择了这条环保道路并选择创业。


在对谈中,杨雄说到,“我性格里面有专一的特质,只要喜欢的事情就会一直去做,压力越大,越是能激发出内心小宇宙的爆发。”


2014年11月,杨雄在陕西省民政厅正式注册成立了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业务从校园垃圾分类升级到社区垃圾分类。


比起规则纯粹的竞技场亦或是热血单纯的校园,社会要复杂得多。

attachments-2022-11-VQVu3Rz5636c97c9235b0.png                                   绿色原点团队合影,后排左一为杨雄

第一次的西安城中村调研让杨雄崩溃。垃圾被随意堆放到村口,然后被点燃,空气里弥漫着塑料的刺鼻味道,还有饭店门口下水道里面的地沟油的恶臭味道,他无法想象到一个特大城市尽然还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垃圾造成的连环效应,被污染的地下水、空气,无一不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


杨雄意识到,现实远比他想象的复杂,校园的回收站经历并没有真正的去碰触到垃圾分类的痛点——


“学校垃圾的构成比较简单,基本是可回收利用的,那时感觉做起来还是很顺手的,既能宣传环保知识,同时还通过可回收垃圾来盈利。当我们做了社区垃圾分类以后,才觉得社会垃圾问题要大得多。”


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杨雄和绿色原点这样一点一点在社区层面跟垃圾死磕。

垃圾分类的培训者培训

2019年正值着西安市垃圾分类的“春天”,《西安市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政府各级单位都在成立垃圾分类宣传办公室,很多新注册的社会组织、企业也涌入到社区给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那段时间无论是新闻、互联网都在围绕着垃圾分类进行报道。

attachments-2022-11-qLYOqzS3636c980569bee.png

这样的政策环境让绿色原点如虎添翼,政府部门的高度配合让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尤其顺利。


在一次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时,一个居民突然站了起来,告诉他们讲错了,说之前也有垃圾分类讲师过来上课,讲的内容和跟现在讲的是不一样的。


这突然让杨雄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新领域,之前这个词的曝光度并不高,尤其是在西安,完全没有垃圾分类基础。


那到底是谁讲的才是正确的呢?并不是讲师讲的就是正确的,讲师有来自学校的志愿者,有刚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组成的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对于垃圾分类教育,大家缺乏系统的规范认知。


不仅如此,居民按要求做好垃圾四分类投放后,有居民反映说,之前是一个垃圾桶,后面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因为是国家的政策,所以大家都配合支持;进行四分类投放,但是居民们每次都只是看到一个车把他们分好的垃圾又混在一车拉走了,既然最终还是混合,为什么要分类?


这样的“灵魂拷问”让杨雄和绿色原点陷入沉思。他们找到西安市垃圾分类主管部门领导把居民提出来的关于“一车拉”问题说了出来,领导也指出了这个问题很严重,但是目前情况就是这样的,由于城市之前没有垃圾分类基础,所以目前适合西安的只是垃圾处理全链条管理中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这一阶段就是居民分类意识的培养;至于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正在加紧时间完善制度和场地建设。

attachments-2022-11-7ZJR4jE4636c98688efd1.png

西安的垃圾分类是按阶段进行的。然而,垃圾教育刻不容缓。杨雄和绿色原点团队深知,垃圾分类的主体参与者就是居民,现阶段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成见太深,还是需要实质性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垃圾分类公众教育是整个垃圾分类系统环节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宣传没有做好的话,后面就功亏一篑,会打击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于是,杨雄和绿色原点成立了市民课堂项目。杨雄和绿色原点搭建了一套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体系:理论课程培训+垃圾分类推广实践活动+楼层撤桶调研活动+课程复训活动


杨雄和绿色原点总结出,第一步应该对接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部门给市民课堂进行背书,这样才能体现项目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绿色原点对接了西安市城管局下属的垃圾分类办公室。


然后确定培训对象,绿色原点选择对各部门及街道办垃圾分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去给公众开展系统性的教育。第一批培训人员的遴选由西安市垃圾分类办公室通过发文的形式进行推荐选拔,择优录取。


这套体系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开展市民课堂,杨雄和绿色原点发现一定要善于运用政府资源,通过政府的行政动员,让主管或者负责垃圾分类的人员先参与进来进行培训,只有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才会给居民传递正确的分类知识。第一批培训出的讲师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attachments-2022-11-fFmceQVY636c987fa0e69.png截止2021年底,杨雄和团队共开展25期培训,现有讲师112名,覆盖政府、军队、医院、企业、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讲师结业率达100%,目前参与培训的讲师垃圾分类理论知识已达到99%以上,讲师结业以后在各工作岗位开展垃圾分类宣教400场次,覆盖人群10万人次。
attachments-2022-11-q64l3nGk636c9892eb8e1.png

绿色原点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到了厨余垃圾上面。垃圾分类不能止于光说不练,作为一家专注垃圾分类的组织,不仅上得了讲台,还要能下场踢球,亲自示范教练。


2019年绿色原点参与零废弃联盟的“壹起分”厨余堆肥项目,同时也通过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各种渠道和平台资源学习厨余堆肥。


杨雄和绿色原点总结出,在小区的四分类桶中,可回收物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产生经济价值,所以比较抢手。有害垃圾,政府部门专门定点回收,同时量也不会太多。其他垃圾,目前清运车大部分都是在没有分类前的其他垃圾清运车,产生量大,成为清运的主力。厨余垃圾,量大,没有经济价值,对运送车辆有专业要求,经济投入大,处理起来也较麻烦,填埋会污染地下水,浪费土地;焚烧,由于含水量大,与高温相结合会产生有毒气体。


因此,要想消除居民的顾虑,必须要解决四分类里面的厨余垃圾。


2021年绿色原点项目入选了“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二期)试点”,国内厨余堆肥专家张雪华教授带领实验室团队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持和经验输出,万科公益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attachments-2022-11-Agr9R3eA636c98b05a03d.png

杨雄笑言:“这一项目彻底让我们由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专业的科学家和实验室提供厨余堆肥数据支撑,让绿色原点认识到科学的魅力,也让他们更加确信社区厨余堆肥是有效解决垃圾减量的形式之一。


就这样杨雄和他的绿色原点打造了升级版的厨余堆肥示范点,通过联合西安万科物业、居委会、业委会,在小区建立固定堆肥点。

attachments-2022-11-ySwNCTEr636c98c19ac32.png通过与市民课堂结合,绿色原点培训出一批优秀的堆肥技师,全程跟踪堆肥过程,把控堆肥质量。绿色原点还与城管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制定统一教材和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堆肥质量体系,组建了曲江蜜柚小区堆肥队伍、制定了厨余堆肥管理流程、操作流程;建立合格的产品肥渠道。通过万科物业与第三方绿化承包企业合作,把成品肥用到本小区绿化,昆明池景区、北大商会农场,进行经济置换。

attachments-2022-11-bHrn8n3Y636c98d9d9953.png但是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杨雄和绿色原点发现,厨余堆肥的难点并不在于技术,主要是日常管理,需要常态化的重复堆肥、监测等步骤,对人员跨区域协同工作要求比较大,因为项目地离办公地较远,如果只靠绿色原点自己去操作,那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他们联合利益相关方加入到项目中来,有物业、居委会、业委会,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宣传,通过组织社区的儿童在小区开展厨余堆肥、酵素制作等现场活动,让儿童影响家庭,打造了首批厨余堆肥示范户,让示范户再去带动居民参与小区垃圾分类。

基于这些一线经验,他们总结出:

○ 基层社区的有效治理需要建立纵横结合的秩序整合机制(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


○ 依托邻里互助传统价值观,激发志愿互助精神,培育示范户小组


○ 围绕居民关心的社区公共议题(垃圾分类),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 转变逻辑,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 转变方式,由“教我做”变成“一起做”


同时也总结出了社区厨余堆肥落地的六个核心:

○ 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 居委会的推广和配合


○ 政府宣传及服务资金支持


○ 小区物业及场地建设支撑


○ 堆肥技术支持及堆肥专业技师


○ 社会组织服务跟踪


attachments-2022-11-PJD5IBoN636c98f7dd99f.png

随着2020年疫情的到来,垃圾分类的热潮戛然而止。杨雄和绿色原点原本如火如荼开展的垃圾分类项目也被画上了休止符。


而杨雄凭借运动员对赛场的敏锐嗅觉,再一次找到了机会。


早在做垃圾分类的2019年,杨雄和他的团队就创新的用生活服务积分兑换去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起初是兑换磨菜刀和换纱窗服务,非常受居民的欢迎。慢慢根据居民的反馈,扩展了涵盖家庭基础维修的所有服务。

attachments-2022-11-w6JWCxUQ636c993405a2f.png

而这样的服务,在疫情期间尤为重要。街道找到绿色原点,希望把之前垃圾分类的积分兑换服务单独摘出来做一个社区治理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研判与调研,项目很快就落地了。项目街道处于西安老城区,针对老旧小区年久失修、无物业、老年人多、商业维修人员漫天要价、服务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杨雄和他的绿色原点成立一支基于社区内生力量的维修服务队,取名叫乐修匠。

谈起乐修匠,杨雄认为这不仅是疫情时期的特殊产物,也是绿色原点建设可持续社区的主要渠道,因为通过维修实现旧物新生,更有助于垃圾源头减量和减轻老旧小区居民的经济负担。


因为有之前做垃圾分类的基础,所以组建维修队伍,开展维修服务等非常顺利。这样的社区管道建立后,再做垃圾分类已不再是独立事件,通过它实现更多纽带、衔接。


绿色原点结合垃圾分类策略介入社区生活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不仅解决了老旧小区基础服务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在激活老旧小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attachments-2022-11-rNLch29C636c9e503764b.png在对话中,杨雄不止一次提到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杨雄说,要放下公益人的“骄傲”,主动与政府进行有效沟通,学会与政府沟通。


起初的杨雄和绿色原点不善于和政府机构合作,总是想着“单兵作战”,一方面是胆怯,毕竟刚开始没什么像样的成果,只是靠嘴说,有点像“画饼”;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就能搞定,不需要其他力量,自尊心强。


他分析,这两方面其实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团队自己的不自信,也有跟一些部门沟通时的不平等。但是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垃圾分类只靠社会组织难以实现,必须要靠政府以及其他力量合力完成。


随着时间的积累,杨雄尝试跟主管部门慢慢接触,相互了解,互相支持与补充。垃圾分类乃至社区生活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只有依靠政府和其他多方力量合作,才有可能有效实现。


群策群力的力量是巨大的,杨雄说:“现在已经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了,现在大家都在讲‘共赢’,我个人理解绿色原点可以与西安市城管局垃分办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形成互补,政府部门日常性事务工作很多,很繁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参与。”


这也和他的另一重身份“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关系。杨雄在2022年成功当选西安市新城区人大代表,他致力于推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这也许是他的另一种尝试。如果要实现公益事业破圈,首先公益人要有主动破圈的意识。就像当初那个踢球的少年拼命给自己加练一样,杨雄不竭余力地想去证明“公益是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公益不只是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它也是可以让投身其中的人看到希望,趟出自我造血的可持续道路的。”


毕竟,从事公益和一项可持续的事业,不仅是要给这个世界带来意义,也是应该让投身其中的人看到希望和找到幸福的。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大欣
大欣

29 篇文章

作家榜 »

  1. 瓜瓜。 45 文章
  2. 溪泽源 42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