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灯播客11 | 看见过去,遇见未来(下)

本期,我们将继续走进南宁绿生活创始人李宁宁的故事,了解一位见证广西公益生态变迁、在多家国际非政府组织任职的资助方代表,如何调适自己的角色与自己的创业团队进入复杂的社区一线,用自己“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进行区域生态营造,并在不同面向的行动场域探索和实践着个人、组织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attachments-2022-12-8GDQarxY63afe1f94af01.png编者按

本期,我们将继续走进南宁绿生活创始人李宁宁的故事,了解一位见证广西公益生态变迁、在多家国际非政府组织任职的资助方代表,如何调适自己的角色与自己的创业团队进入复杂的社区一线,用自己“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进行区域生态营造,并在不同面向的行动场域探索和实践着个人、组织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attachments-2022-12-vKVg2x4T63afe20a5b2c3.png

                                                                                                                             李宁宁

                                                         南宁市绿生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国际非政府组织资深“打工人”和可持续议题草根组织创业者。



attachments-2022-12-UeyUd1gF63afe253d4e51.jpg                                                                                                                                    李大君

                                                                                                                                    对话人

                                                       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职员,恒星伙伴计划项目组成员,餐厨零废弃达人,十九年公益陪跑者。


attachments-2022-12-rSdzXIyr63afe2c793db4.jpg

                                                                                                  点击收听本期播客链接: http:/1#Xm000IrXvA#"


attachments-2022-12-tGJiQArm63afe337de62b.png

                                                                                                                                    行动画像

                                                                                                                         实践中反映,反映中实践


南宁市新竹小区是一个综合性人口居住的小区,小区内驻有政府机关、拆迁安置房、单位房改房、幼儿园、店铺等多种类型的大型老旧社区。2015年社区曾开展宣传活动也分发分类桶,但此后一段时间里,居民并未养成分类的习惯,垃圾在收运时被混合收走。


绿生活以新竹小区为基地,开启了三个阶段,三种模式的探索。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9年10月至12月,以志愿者为主导的垃圾分类动员模式。


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有社区居委会、物业、志愿者的联合参与,也通过城区垃圾分类办协调了环卫。我和团队伙伴经历了调研、志愿者团队组建、与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组成相对紧密沟通的垃圾分类小组,讨论对小区硬件改造以及垃圾分类宣传和动员活动。


我们发现无法定时定点投放,扔垃圾的时段分散,临近社区的居民也会过来扔垃圾,但是他们对于分类的认知和行动欠缺;垃圾厢房设计小且不方便居民投放,大部分居民不愿意参与;在没有人值守的情况下,如果垃圾桶丢满,居民只能将垃圾丢在垃圾桶外边。


第一阶段达不到分类转运的标准,经与志愿者和社区协调,我们暂停了督导分类,调整成对社区和志愿者进行长期的陪伴和行为干预。


明确的任务目标、紧密的陪伴,让我们在社区里找到了首批支持者,挖掘了一支约15人有凝聚力的志愿者团队。

attachments-2022-12-4RJWc1CL63afe35a567d5.png

                                                                                绿生活在新竹小区发展的初代志愿者,也是一直和绿生活在一起的阿姨志愿者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工作从2020年至今,在垃圾减量和物尽其用的原则下,开展多样化的促进行动改变的实践,如:每月社区回收日动员、口腔清洁用品废弃物长期回收活动、菜篮子/菜袋子21天减塑打卡活动、各种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了在生活日常里就能做的,减少垃圾的多种方法。


志愿者成为社区先行动的居民,还起带领作用影响其他居民,成为宣传动员的主力军。我们还和志愿者对新竹小区物业附近的废旧花坛进行改造,打造一个集展示、种植、实践教育目的为一体、即可消化垃圾又可美化环境的社区花园。


在第二阶段的工作,团队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志愿者阿姨们建立了更深入的信任,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团队成员增长了一倍,增长的原因是志愿者把自己的邻居、朋友也带进了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环境创设活动。居委也会向绿生活开放了所有的场所,包括“空中菜园”的场地管理,社区书记和主任向其他社区领导推荐我们的工作。团队也改善了堆肥技术上,解决了堆肥发臭的问题。


志愿者阿姨们受不同的原因驱动来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如:看重“老有所为”的价值;看重交友属性,通过做志愿者的过程能交到朋友,能融入了社区;也有志愿者阿姨心疼我们的努力,想帮帮我们。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认同了可持续社区的价值观,和绿生活团队以及社区建立了归属感,这归属感触动她们想要为社区做些事情。

一直支持绿生活的志愿者阿姨们

这些观察也让我发现,在界定问题和提出解决路径的时候,容易陷入项目思维并基于线性的思维方式提出解决方案,但问题的形成是多元而复杂的。既然人是决定因素,先激发人的参与,从与环境相关的需求或兴趣介入,建立信任和归属感,再去探讨可持续社区环保议题,也是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可持续管理的另一种方法。


我们需要从项目目标为主回到关注人的真实需要。

我们在新竹小区的堆肥实践成功了,志愿者乐开了花


第三阶段

带着这样的反思和观察,团队进入了第三阶段的尝试,从环保相关的兴趣入手,建立信任和归属感,透过关系回到社会责任。


2021年绿生活获得行星伙伴计划的资助,经过与居委会沟通协商,我们在新竹小区开辟了新的版块。通过自然体验结合社区公共空间“新竹空中菜园”的方式,连接对城市农耕感兴趣的亲子家庭社群,从认领土地种植入手,在过程中带入环境议题的学习,以此整全亲子家庭的生态观,从而激发其行动。


志愿者不仅有退休的老年志愿者,也包括中年、青少年、儿童志愿者。所有菜种由其采购,自主服务次数多。他们除了管理菜地,定期来浇水外,把各种想法集体合力去实现,如:共建鱼菜共生系统;将菜园分为不同的功能种植区,由不同的家庭进行管理。在增加土地肥力的讨论中,大家还提出了老品种、生态种植、厨余堆肥等主题的学习需求。

居民才是可持续社区建设的主人

attachments-2022-12-83pNOOaH63afe3ce40334.png

鱼菜共生共建小组

于社区,居民真正实现了志愿精神、社区治理;


于居民,实现了兴趣与志愿服务的结合,共创的点子得到重视,在社区里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


于绿生活,实现了自组织发展和环保的结合。


在社区工作中,我们和社区居委会、物业协同合作,定期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更多时候,我们和居民志愿者一起组建社区志愿者团队,把培育志愿者自我管理作为重要工作。


attachments-2022-12-ua6P7uZ163afe41c56182.png

绿生活促进社区内生力量的工作方法


和志愿者一起工作近两年的过程,我们总结出一些促进可持续社区内生力量的工作方法:

● 关系的建立放在第一位


● 以调研和议事带动反思与行动,让居民成为社区行动的主体。盘点社区资产+社区资源图的方式,对社区的资源、能人、有趣的事物进行梳理,让志愿者重新发现社区的人、事、物的价值感,让志愿者对自己和社区有更多的看见,增加自豪感,有信心成为社区的主体


● 以公共事件带动内生力量的生长。结合社区公共事件(零废弃社区的打造)和社区里的公共空间,吸引和动员社区里不同的人群参与,以此促进社区内生力量的生长

attachments-2022-12-HF9YfAxi63afe44131c0d.png

团队画像

团队关系和团体动能


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介绍我的团队,虽然这是我最不擅长的地方。


我期待的团队样子,是找到合适且自洽的管理方式,让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可持续的平衡。虽然还不知道怎么才是最佳实践方式,但我已经在找的路上。


直到自己亲自做了草根机构才知道,什么都缺的草根机构其实最缺同心同力的团队。绿生活三位发起人中不到一年走了两位,只剩了我自己。2017年8月雷雨加入后,机构发展才慢慢走上正轨。

绿生活同事和志愿者一起团建

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全国话题热点,我意识到这是环境议题发展的机会,也是社区发展的机会。我和雷雨重新梳理了绿生活的发展策略,将城市农村两条线发展调整为以城市可持续社区的发展,以垃圾减量的探索作为此后三年的重要工作方向。


我们的考虑有三:


第一,我认为以目前的团队发展情况,应根据能力聚焦和深耕,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工作;


第二,我理解雷雨独自出差农村独自执行的孤单与无奈,而我们都希望能做喜欢的工作且平衡好家庭;


第三,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做一些事也是成立绿生活的初心。


发展策略定下来后,我尽量协调更多时间和雷雨一起开展各种执行工作。虽然仅有1.5人预算的人员费用,但随着本土有越来越多的垃圾分类动员业务的需求,我邀请刘畅于2019年4月加入绿生活。


虽然拮据,三人很齐心,决心要把绿生活发展起来,一起做活动,奔波于不同的社区和学校为不同群体做垃圾分类宣传动员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作为机构负责人,希望同事在做自己喜欢工作的时也能得到正常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而没有能力为团队筹到足够的工资而深感抱歉,但这也加快了我筹资速度。


在2019年底,绿生活成为创绿家伙伴,得到了“壹起分”小额资金的支持,与社区伙伴一起开启新项目,也获得三家社区的惠民资金支持。

绿生活在社区探索社区自组织的发展工作

工资问题解决了,工作任务也重起来。大家配合默契,工作量还在团队的能完成的能力范围内。


回想起来,团队当时心怀理想,克服了许多创业初期的困难,还处于朋友一起做事的状态。我作为机构负责人,没有在责任分工、职能要求、机构的管理的规范性上做好规划。


另外,机构发展的前两年内(2017-19年),像前期筹款、链接资源以及工作推进策略的讨论等事务,我由于个人身体、家庭因素、身兼多职的原因未能参与太多具体的执行工作,也无法给到团队正常的收入,这让我心生愧疚。


在愧疚之下我放松了对团队的要求,同事只专注在具体的执行事务,对于工作不敢决策,对于机构发展、筹资、项目经验的整理等方面也较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而我虽然心里期待同事能发挥主动性,在机构发展、项目的管理、经验梳理上独当一面,也希望他们能分担筹资上的压力,但我未和同事就机构的发展和分工达成明确的共识。更多时候,我默默地承担了在筹资、人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传播规划等越来越多的事务,我内心也积累了情绪。


职能不明确、机构发展未达成共识、未能及时梳理工作经验、未形成坦陈的沟通,四大问题是绿生活团队早期发展遗留的问题。

作为一家扎根社区的机构,疫情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不少挑战,但我的同事们还是想尽办法去克服

2020年4月,随着身上背的事务越来越多,我的生活和工作有较大的失衡,团队发展上应该有一些突破,我寻求了理事会的帮助。理事会建议我和团队做坦诚的沟通,向同事摆明机构的困难和我的需求,寻求团队的支持。


2020年7月,我召集理事会,也邀请了雷雨和刘畅参加,梳理和回顾三年来绿生活的团队发展、业务发展、困难与展望,让团队有一个整体认识。


这次会议让我发现了“恳谈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让沟通变得真诚和高效。举办完“恳谈会”之后的绿生活,除了有更为明确的分工外,也被定性为学习型机构,作为支持团队成长的保障。大家约定每月举办一次管理会议以促进团队的共识,并以参与式的方式梳理机构的经验和知识。


如今,绿生活的执行团队形成了四名项目专职和四名兼职人员构成的“八小福”。对团队组建的梳理过程中,我发现我和团队的张力:结果导向的项目管理经验,容易忽略人在不同情境中的状态。我们都是害怕冲突的人,这一点使得我和团队都变得“不够纯粹”,把老同事情感和许多事务缠绕在一起。在这段经历的回顾中,还看到许多来自于我的“理所当然”。 

attachments-2022-12-0d7Kj2vR63afe4f2337ff.png

                                                                                                                         总是拍不全的绿生活全家福


这些发现使得我在面对团队时,更注重成员本身的状态。面对创业过程中一个个的困难,看到的再也不仅仅是困难,而是鲜活的不同阶段的生命状态。我们常常说看重人的价值,“知行合一”并不容易,通过和团队创业,经历和目睹个人成长和突破,也绿生活的价值之一。我和团队都在绿生活这艘小船上,乘风破浪,朝着成为更好的“我”的目标前进。

attachments-2022-12-lWI40kQX63afe50b3de66.png

                                                                                                                                        未来画像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想见


由于公益领域发展面临公益资源减少、新冠疫情、政策导向、世界格局的不确定等因素,团队面临资金、项目规模、需求变化等的长期挑战。如何使命导向地活下去,发挥社会组织活力和影响力,依然是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功课。


2022年,我成为恒星Ⅱ期伙伴。基于学习和对行业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社会组织的核心能力在于组织。这也需要我对自主管理有更多的理解、在完整性上有更多的成长,在决策的时候以使命为导向。在社区发展更有效的组织能力,激发社区内部力量,连接多元力量,保持一个社区深耕者的觉知和视角,识别、分析、发现社区的动能,坚持走群众路线,踏实提升环保技术,并不断检证业务的有效性。


如果按《重塑组织》里描述的组织形态,绿生活大概属于变色龙的阶段,需要灵活变色。基本上,我们的底色是绿色的,寻求平等、和谐、合作和共识。注重关系甚于结果,追求多元性,崇尚去中心化,以价值观驱动并注重平衡多种利益相关方。但有时在规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一系列项目指标时,我们又像一部机器,有责任但缺少灵魂,是橙色的;在面对经验缺乏、不知如何着手工作的新同事时,只能通过主管带领同事的方式,依靠上下级关系和自上而下的流程标准,把控项目的质量,这时是琥珀色的;但我们内心向往着青色状态,期待绿生活朝进化型组织靠近,有效推进自主管理。


活下去,意味着绿生活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态位,有竞争力的业务和产品,有成长的团队,有适合的内部运营,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下一阶段,绿生活将在核心业务、社区工作与内部治理的知行合一,响应焦点环境议题,并在社群运营、月捐、公益与商业的合作模式上进行更可持续的探索。

attachments-2022-12-Rg1EWgjh63afe52804b5f.png

                                                                                                                              心有恒,行更远

说明:本文为恒星伙伴计划“星星点灯播客”系列分享之一,经分享嘉宾确认后,授权“恒星伙伴计划”联合发起方发布。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沟通。文中图片由李宁宁提供,并授权使用。


探索精彩星球


行动赋能系列

让每一次坐而论道都不虚脱于躬身实践


行动赋能系列课程01 | 我们为什么要做行动研究?


垃圾里的折叠空间与分类推进


行动研究,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行动赋能系列课程02 | 社区营造有方法,教你三十六计!


行动赋能系列课程03 | 文化识盲、社区参与和参与社区



星星点灯播客

可持续社区行动者系列故事专题


星星点灯播客01 | 绿色家政工,看见环境与人的可持续


星星点灯播客02 | 从省厅干部到草根环保人:在职业逆行中寻找可持续的事业


星星点灯播客03 | 大鱼营造启示录


星星点灯播客04 | 在边缘拓展可持续的边界


星星点灯播客05 | 从象牙塔到垃圾堆,我感受到了更多滋养


星星点灯播客06 | 社区厨余堆肥,看得见的循环之美


星星点灯播客07 | 可持续社区建设如何对待“关系”


星星点灯播客08 | 乡村垃圾治理的知识观与方法论


星星点灯播客09 | 从绿茵场到零废弃社区,踢出可持续的未来


星星点灯播客10 | 看见过去,遇见未来(上)


“恒星伙伴计划:可持续社区领袖支持项目”从2021年开始,推出“星星点灯”可持续社区行动者系列故事专题。每月以图文影音的形式推出一位恒星学员的行动故事。这些行动故事,既非单纯的经验分享,也非个人荣耀的展示,它是一个基于关系厚度而生发的自我行动脉络的梳理、袒露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坦诚、群体的信任和行动的加持将是我们最乐见的态度。


基于行动的对话,朝向行动的改变,让行动者看得见也被看见。大家一起,让每一次坐而论道都不虚脱于躬身实践;大家一起,让我们起于关系共建,走向道义相勖。


“恒星伙伴计划”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一绿学园联合发起,以高潜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领袖为抓手,通过为期三年的非限定性资金支持和系统性赋能,助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机构在组织力、业务力和影响力上的成长突破,实现公益机构业务模式化与组织规范化发展,具备孵化和赋能在地公益组织和自组织的能力。

attachments-2022-12-Y8pGb0Ng63afe5a6bb2c1.pngattachments-2022-12-jVdlZzUd63afe5b035a75.png

  • 发表于 2022-12-31 15:33
  • 阅读 ( 640 )
  • 分类:组织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曾俐
曾俐

学生

21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72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