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来之前,我感觉自己像在浓雾里独行;现在,我好像拿到了几张地图,看到了远处的灯塔,也找到了同行的伙伴。”
“去年天气已经很热了,但是当下很可能是接下来人生当中最凉快的一年。”
工作坊开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柴麒敏主任用一句略带调侃却无比真实的话将我们拉回现实:从郑州“天像漏了一样”的特大暴雨,到迪拜机场变成汪洋大海;从涿州被淹没的出版社,到印度高温下“被粘在柏油路上”的鞋底。
气候变化真的不再是遥远的科学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具体的、紧迫的危机。
面对如此宏大的命题,传播者常常感到无力。
1.我们的声音如何被听见?
2.我们的行动如何促成改变?
3.这正是我们这场旅程的起点。
3天里,3位分享者,5位导师,33位伙伴一起,共同绘制出了穿越这片迷雾的三张关键地图。
“很多时候,传播被当成项目结束后的一个环节——发个通稿。这不是策略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曾繁旭教授一语道破了我们很多人的工作常态。
策略传播,是为了实现组织使命而有目的地使用传播。它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介入项目的核心,像一位精准的“诊断医师”。我们一起反复演练了“目标-受众-媒介-信息-产出-评估”的六步法框架,让思考的路径变得清晰可见。
现场分享:山西的煤,该和谁去谈?
来自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的王晓军老师,带来的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议题:如何推动“一煤独大”的山西实现公正转型? 普通传播会怎么做? 可能会面向公众倡导能源转型的重要性。他的策略地图怎么画?
他知道转型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百万煤炭从业者和无数年轻人的生计与未来问题。因此他的核心受众,除了普通公众,更是煤炭工人和山西青年。他指出:“我们不能只跟生态环境部门沟通,转型成功的关键,在发改委、人社部和共青团那里。”
这句话,是策略传播的精髓——精准识别能解决问题的核心利益相关方,并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激发改变。”当道理无法抵达人心时,故事可以。在工作坊,我们探讨了如何找到那些能引发共鸣、触动人心的叙事方式。
现场分享:一杯啤酒与1.5度 Talk
明日之路的冯婧老师分享了她的纪录片《一杯啤酒的价格清单》。
为了向年轻人讲清楚“光伏”,她的切入点不是一块太阳能板,而是一家95后主理人开的精酿啤酒厂 。通过“一杯啤酒的成本”这个可感知的视角,巧妙地将可再生能源“省钱”这个最直接的利益点讲得生动有趣。她说:“讲述故事是唤醒人们的最好方式”,一个好故事,比一万句口号都有用。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的张浩然老师则思考,如何让“气候金融”这个高冷议题在资本市场和青年中“破圈”?
他没有选择办一场严肃的论坛,而是策划了TEDx模式的“1.5度 talk”。他邀请天气预报主持人、跨国公司高管,用讲个人故事的方式,传递气候理念,甚至还巧妙地借助了明星胡歌的线上影响力。他证明了专业的议题,同样可以找到感性、时尚且富有传播力的表达方式。
面对AI带来的“时代焦虑”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不下场,就永远是看客。为此,我们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大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AI赋能体验。
从理论到实践的AI之旅
资深媒体人黄晨老师首先为大家打开了思路,讲解了如何利用AI让数据为传播增添力量。她说好的传播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事实作为基石,而AI正是我们快速处理信息、洞察数据的强大工具。
紧接着,香尘人工智能的李垒老师带领大家进入了实操环节。在会前,我们就为大家准备了“AI工具箱”,而在李垒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体验了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快速生成风格化的海报、有趣的短视频脚本甚至是一首倡导歌曲。这让伙伴们真切地感受到,AI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以提升传播效率和质量、创新传播形式与内容的身边助手。
“活基本都是它干,锅基本都是你背。”初心研习社的郭小牧社长用这句玩笑话,点明了我们与AI的未来关系。在体验了数据和创意工具后,我们发布了四个策略传播智能体。大家在现场与AI“对话”,生成了项目的受众画像和叙事框架。我们共同的体悟是:AI是强大的“执行者”,而我们作为策略传播者,永远是那个负责思考、审核、把关的“领航员”。
在工作坊的收官环节,我们迎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激荡。7位学员/机构分别展示了他们经过3天学习与共创后优化迭代的策略传播方案。这不仅是学习成果的汇报,更是一次将理论应用于真实挑战的现场演练。
在点评环节,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中华环保联合会公益部负责人王甲佳、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合作部部长高晓谊以及在场的专家导师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为伙伴们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与提醒,共同指出了从“传播”迈向“策略传播”的几个关键跃迁方向:
1.从业务痛点到策略目标:传播要解决的核心“痛点”不应是外部环境的困难,而是自身目标与能力之间的差距。传播策略应当精准服务于弥补这一差距,无论是为了吸引能解决商业模式难题的合作伙伴,还是为了凝聚能提供保护力量的社群。
2.从广泛告知到精准击穿:有效的传播始于对受众的深度洞察。这要求我们超越泛泛的“公众”概念,去理解特定人群最真实的动机与顾虑。策略的精髓在于为他们创造一个无法拒绝的、能切实帮助其解决自身问题的价值,从而“击穿”他们的行动壁垒。
3.从宏大叙事到具体切口:针对气候变化这一宏大议题,要善于寻找一个更小、更具体的“切口”,例如“气候+消费”、“气候+健康”或“气候+出行”。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让议题变得可感、可参与,从而使传播和行动都更加精准有力。
4.从传播先行到逻辑为本:任何传播方案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可行的项目逻辑之上。在倡导一个解决方案前,必须先对其商业模式、技术可行性、社会价值等进行深度拷问。传播无法弥补项目根基的薄弱,一个逻辑坚实的内核,才是一切有效传播的起点。
3天,我们共同绘制了这三张地图,它关乎策略的清晰度、叙事的温度和工具的速度。
这趟旅程并未结束。后续的线上“主题夜话”将是我们持续校准地图的“营地夜话”,而最终的《年度案例集》,将是这趟探索之旅最宝贵的航海日志,为更多后来者照亮前路。
感谢每一位投入热情与智慧的伙伴。
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三张地图回到各自的战场,用更智慧、也更真诚的传播,去推动那些我们所坚信的改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