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热”背后的生态“忧”

今年夏天,“火出圈”的云南大理“采菌游”,因为乱采滥挖现象,让“无痕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海南,类似的场景也在“赶海热潮”中上演。赶海,这本是海南人世代相传的海洋记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和市民参与。

今年夏天,“火出圈”的云南大理“采菌游”,因为乱采滥挖现象,让“无痕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海南,类似的场景也在“赶海热潮”中上演。赶海,这本是海南人世代相传的海洋记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和市民参与。可热闹背后,随意挖捕幼贝、垃圾遗留滩涂等行为,也正悄悄伤害着我们宝贵的海洋生态。本周的节目,我们就来聚焦这些问题,看看它们从哪来,该往哪治,既守住海南的碧海银滩,也让赶海真正“赶”出可持续的未来。


热潮涌动:赶海游客激增,破坏性手段凸显


赶海,古称 “赶小海”“讨小海”,是沿海居民利用潮汐规律采集潮间带生物资源的传统生产活动,承载着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记忆。它也曾是渔嫂补充家庭收入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因时取物、适度采集”的生态智慧。早在2022 年,仅在抖音平台,赶海视频累计播放量就达 366.9 亿次,而随着各网络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赶海这种传统活动迅速转型为网红休闲项目。


据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9月,赶海游客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预计超过62万人次。海口北港岛在 2025 年暑期单日赶海人数峰值近 4000 人,高峰时期民宿入住率达 90% 以上。而在赶海热潮的背后,生态隐忧、安全隐患与市场乱象逐渐浮现。


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 自然体验导师 刘艳:这两年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类似于像内地的捡秋,或者是采菌子这种情况,就是咱们没有顾及到生态的脆弱性,没有顾及到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去保护这样一个前提。主要原因就是不分物种,也不分物种的大小,就通通把它都捡走。

attachments-2025-10-xzboYoiZ68f36f62cd36b.jpg


今年暑期以来,记者走访全省多个市县的热门赶海地点发现,与渔民“钩蛏不伤草、捕虫留幼体”的传统方式不同,游客赶海普遍采用破坏性手段。


游客: 叉子铲子钳子,盐,盐是挖那个蛏子,随便看到有洞它冒水,然后就倒盐,倒盐它出来就抓它。


游客:(搞阵仗搞得太大了) 你把表面层土扒掉的话,你就可以看那些洞看, (记者:好容易找洞是吧) 对,找洞你就喷撒盐。

attachments-2025-10-BRxjoj0e68f36f8be3e8f.jpg


游客:它不是有两个眼吗,这边这个眼一顶,把它从另外一个眼,把它相当于把它推出去。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赶海,这项看似只是游客追寻海洋乐趣的个人选择,激发了一条关联紧密的商业链条。那么,目前的赶海旅游业态,又是否能够满足游客对于赶海旅游的期待和需求呢?


乱象丛生:赶海催生产业链,无序经营挑战生态底线


2024年春节,来琼旅游的苗女士,通过网络平台检索临高周边旅游点时,被一则赶海视频所吸引。视频中留有联系方式,对方表示可以收费带人出海上岛。心动的苗女士迅速行动,可后来的旅途却令她感到后怕。


游客 苗女士:小红书上说,自称自己是一个旅行社的,然后当时这个导游 就是小红书上联系的这个,他其实就是一个带队的人,他应该是和这个渔船这边,他们去对接的。也是刚开始都没有给我们发救生衣,(搁浅)等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天就已经慢慢黑了,然后船上也有老人有孩子,中间反正海警一直跟我们在保持着联系。 

attachments-2025-10-DYye1mZK68f36fc5df274.jpg


苗女士回忆,当时一行有二十多人,赶海数小时后发现船只搁浅无法返回,无奈之下,他们选择报警处理,后经海岸警察介入,大家成功获救,涉事领队和船主则移交相关主管部门处理。


游客 苗女士: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家以后看到这个群里面还在,他们还在发消息,组织第二天就正常去赶海。

attachments-2025-10-uWWyPPJt68f36fee0fdea.jpg


这起事件,敲响了赶海旅游业态亟需规范的警钟,也是赶海业态隐患的缩影。热门赶海点周边的居民或者管理人员认为,首先需要规范的就是各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内容。


海口市美兰区北港村委会 居民: 一般都是就是刷抖音,然后也有就是跟着大部队,(记者:跟着大部队过来)。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工作人员 何福山:(记者:大家通过什么渠道知道来这呢)几乎在网上,(记者:网上)对,互联网那边网上。


视频中,这些赶海者往往收获满满,让网友观看之后就产生前往体验的冲动。那么这些视频是否都是真实的呢?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巡逻中碰见过这样的拍摄场景。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他们都是从海鲜市场买过来放在这里,然后误导客人过来这边赶海。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络上所谓的“小东海”赶海点,位于珊瑚礁保护区内,是禁止游客下海进入的,而这些视频的发布者,往往就是“赶海团”的领队,这些人在收取一定费用后,带领游客冲进了保护区内。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记者:这些发视频的人都是什么人呢)一般有些是俱乐部的,大部分的都是俱乐部的。(记者:什么样的俱乐部) 就是带队赶海的,(记者:赶海俱乐部)对他是收钱的,就是个人利益。所以他们在网上大量的去宣传,所以对我们的工作也是非常的难。

attachments-2025-10-8uPRuMmb68f37032522b0.jpg


记者注意到,以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网络上充斥着“小东海”赶海视频。但这些视频无一提及保护区禁止入内的规定。保护区工作人员也曾试图在热门视频下留言科普,但在数量众多的视频浪潮中,很快就被淹没。


游客:有人分享的 (记者:有人分享的是吧)(但是他有没有告诉告知你们,这里珊瑚礁保护区)没有(记者:没有)


在赶海热潮下,民宿推出“赶海套餐”,默许游客携带违规工具;商贩向游客兜售大剂量食盐与锄头;“野导”收取“带路费”, 带领游客闯入保护区…… “游客消费 — 商家逐利 — 生态破坏”的恶性利益链,也让保护区的工作愈发艰难。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就说为了赚取个人的利益,就说大肆的去宣传,说小东海还是能赶海的。主要还是网上这些造谣的,就是误导他们过来小东海赶海。


规范探索:四大短板待破解多方合力谋转型


宣传引导弱:认知错位加剧生态破坏


据智渔数据显示,海南赶海游客中 83% 为首次参与,缺乏基本的海洋保护知识,72% 表示“跟着视频学赶海”,将破坏性手段视为 “常规操作”。这种需求与认知的错位,使得不文明行为大规模扩散。


游客:(记者:这是什么鱼 什么螺这个你认不认识)我们不太懂 。

attachments-2025-10-PiHr7ap368f3707b0413a.jpg


安全保障缺:应急机制亟待全面覆盖


陵水新村镇桐栖村探索发展赶海旅游产业过程中,当地村民在政府指导下成立赶海俱乐部,引导游客安全赶海。但随之而来水平参差不齐的“野领队”也给当地产业带来困扰。今年暑期,当地就发生了游客滞留内海的事情,后发动桐栖村村民将游客寻回。


陵水新村镇桐栖村赶海俱乐部 工作人员: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带的,他要是来我们这里了,我们可以教他,可以带他。


赶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亟需探索保障机制。一位前来临高角赶海的游客就建议,临高角退潮地势平坦,适宜开展赶海体验活动,建议配备一些指引设施,方便游客寻找方向。


游客:就是我们回岸上的话,有个灯引我回去就好,因为你晚上回去,你看不到岸上的东西。你要熟悉,你才能赶路,才能走得回去,你不熟悉你走不回去啊。


为了提升应急能力,文昌应急联合多个镇政府,在热门赶海点设置了应急救援箱,但当记者试图查看救援箱内的具体物品时,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文昌市会文镇 工作人员:(是不是游客过来拿了用)不会吧,有人管的,他可能还没拿来。


执法手段旧:监管方式亟需迭代升级


喇叭声:各位游客,这里是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请勿踩踏礁盘,赶紧上岸。


《红树林保护规定》《湿地保护条例》等条规,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采捕活动。但一线工作人员面对慕名而来的广大游客,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依然是一道难题。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下面赶海的旅客,赶紧往岸上走,小东海区域属于国家珊瑚礁保护区,不允许下去赶海踩踏礁盘,赶紧往岸上走,大哥带小孩往岸上走,好不?

attachments-2025-10-PrMcmtWq68f370c1c8447.jpg

游客:辛辛苦苦来一趟啊,花个假期过来一趟,然后你说他们如果到了这里,你说我下还是不下。


实际上,前脚工作人员劝导,后脚游客“下饺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针对带队冲入保护区赶海的领队,四处游击贩卖盐、破坏工具的“铲哥”“盐姐”,执法主体、执法依据与执法方式都有待加强。


赶海“领队” :(不要在这里赶海)嗯(这里是珊瑚礁保护区)。


游客:别人带我们来玩,(有人带是吧)对。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整治过啊,整治这东西他是知法犯法,包括我们现在我们跟他讲了对吧,他根本不带理你的,他就走开的。


三亚市吉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执法人员:是不允许,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他有一些是在网上直接跟那个,就是说带他去赶海的那个人联系的。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 ,(记者:没法分辨他是不是那种带团的那种人) 分辨怎么分辨。


监管盲区多:时空错位助长违规行为


潮间带赶海具有“潮汐性” 与“分散性”特点,最佳赶海时段多在凌晨至清晨,与常规监管时段形成错配。以北港岛为例,仅有的 5 名社区巡护员难以覆盖 4.6 公里海岸线,而监控设备因潮汐腐蚀故障率高达 60%,导致监管形成 “时间 + 空间”双重盲区。这种能力不足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制止,形成 “破窗效应”。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云虹:因为目前在这块的话,相对来讲近岸的这种赶海的一些行为,执法的依据可能还是稍微有点薄弱。

attachments-2025-10-8LKlrOud68f371065ff61.jpg


破局之道: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引领赶海“可持续”未来


记者从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了解到,他们一直在持续关注休闲渔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随着赶海游客数量激增,不文明赶海行为的增加,他们也梳理报告,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对赶海旅游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再针对性的开展引导或执法措施。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云虹:首先从整体的,这个近岸的这个空间区域规划上面,还是要有相关的这些管理部门,可能咱们还是要有一些这种,比较明确的,让大家知道,哪些地方,就是哪些网红的赶海点,哪些区域它是可以进去的,哪些区域它是不可以进去的。


记者也从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协会已经探索推广海钓“导钓员”资格认证,以行业协会监管规范引导游客,强化科普宣教。


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 执行秘书长 陈跃:在船上要配置这个导钓员,这个鱼钓起来会不会有毒,或者这个鱼是不是太小了,母鱼啊还是什么的,没达到我们这个标准啊,能不能拿起来。导钓员的这个一个职责,还有尤其是一些安全的事 安全的问题,赶海也是。


海南省旅游学校也建议,在探索规范赶海旅游业态的同时,应当着重关注属地经济转型,引导以往“赶海渔娘”转型,加强相关人才培养。目前海南省旅游学校也计划对相关行业和业态开展摸底调研,考虑将其列为议案提案备选。


就在今年9月,海口市探索机制创新,由生态环境、林业、农业、旅文、城市管理、资规、综合执法、公安、东寨港管理局及辖区政府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出台《北港岛生态赶海活动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通过跨领域协作形成管理合力,为生态赶海提供全链条保障。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 三级调研员 宋延巍:这个方案,是围绕“源头管控+协同治理”的思路,明确了九项重点任务。包括严格空间边界管控、科学规划与管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实行游客总量智慧管控、强化应急救援与安全保障、推动生态旅游与产业融合、提升环境卫生与公共服务、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这几个方面。


【深度评】赶海热潮下的生态大考:规范与生机如何并存?


当传统“讨小海”变身百亿流量的网红项目,赶海经济的兴起,不仅点燃了大众对海洋的热情,也为海南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热潮之下,生态保护与游客行为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游客缺乏基本海洋知识,误将破坏性手段视为“常规操作”;市场无序催生“野导”“黑团”,安全隐患与生态风险并存;执法力量分散、监管手段滞后,难以应对潮汐性、分散性的赶海特点。


面对这场“生态大考”,海南各地已在积极破题:北港岛发布文明赶海倡议,明确生态底线;行业协会探索“导钓员”机制延伸至赶海领域;海口更率先构建“源头管控+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多部门协同作战。这些探索,不仅为规范赶海经济提供了制度样本,也彰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海南底色。


规范赶海,不仅是对一片滩涂、一群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海洋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守。唯有在热潮中守住生态底线,方能真正“赶”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 发表于 15小时前
  • 阅读 ( 14 )
  • 分类:行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81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81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