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变肥料,在家门口实现你的生态田园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不只是古代的陶渊明,这也是当代住在大城市里许多白领的终极梦想。但是,有个花园养花种草,甚至是种菜,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不只是古代的陶渊明,这也是当代住在大城市里许多白领的终极梦想。

但是,有个花园养花种草,甚至是种菜,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attachments-2020-09-DUNO3mKY5f69769dd48b7.jpg

▲美国华盛顿的社区花园:连接了城市里的每一个厨房,每一个堆肥箱,构建起一个就地消化有机垃圾的生态系统。图/Pinterest

 

84日,在万科公益基金会推出的“堆陈出新”系列分享中,北京西山庭院物业服务中心环境专业经理李英庆,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创始人高健,以及秘境守护者创始人&良渚自然学堂发起人吴雯,分享了他们在北京西山庭院和杭州良渚劝学农园,开展社区堆肥花园的经验和做法。

 

点击观看“社区花园堆肥案例”分享视频

堆陈出新第九期——堆肥的在地循环,社区堆肥花园案例


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不出社区

作为离城市居民最近的自然空间,小区里的公共绿地成了很多人田园梦的寄托。然而,很多小区的绿地环境普遍有待提升,在养护管理上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位于北京市西北五环外的万科西山庭院,就是其中之一。

 

在建造之初,小区过于追求景观效果,种植了大片草坪和外来植物。为了维持原有的景观环境,每年都需要通过补种等方式进行维护,大大增加了物业管理成本

attachments-2020-09-eqAiHY5n5f69774473aa8.jpg

▲需要频繁修剪的冷季草坪,增加了水资源消耗和垃圾清运负担。

 

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也给小区绿地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庭院北面的植被由于长期缺乏光照,植物群落多样性有限,导致地被植物不易成活,土壤易斑秃,需要经常性补植

attachments-2020-09-qh8aKPWL5f69777d86872.jpg

▲土壤易斑秃,需要经常性补种植被

 

2004年起,北京西山庭院便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至今已经坚持垃圾分类16年,是国内最早开始尝试厨余就地处理模式的小区之一。

 

2018年,在借鉴了印度班加罗尔社区堆肥模式之后,万科公益基金会在西山庭院引入了黑水虻养殖绿化垃圾堆肥处理技术,探索一套基于自然的垃圾解决方案。

 

目前,已经实现厨余垃圾减量30%40%左右,小区平均每天1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实现了大部分的就地资源化处理

attachments-2020-09-JEU8dolS5f6977b510557.jpg

▲西山庭院垃圾分类处理区

 

西山庭院也开始尝试引入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并邀请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参与社区绿色空间的改造工作,利用社区的堆肥成果,开展社区种植活动,创造可持续性的景观。

 

01种植乡土植物,重塑植物生长环境

乡土植物在不断演化过程中,与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其生命力在当地环境中比较顽强,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有效节约养护成本,还能增加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昆虫提供更稳定的栖息环境。

attachments-2020-09-G5Cw0hcp5f6977f5b6408.jpg

▲补种狼尾草、松果菊、细叶芒、天人菊、鼠尾草、石竹等,打造喜阳植物生境

 

因此种植规划以保持原有风格为主,打造阴生区阳生区景观为辅,采用补植多种多样的北京乡土植物的手法。

 

在阴生区及阳生区配置不同品种的植物,建立起生态稳定性更高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生长环境。

attachments-2020-09-PxGntSZc5f69784412848.jpg

▲补种鸢尾、马莲、玉簪、矾根、红花酢浆草、萱草等,打造耐荫植物生境

 

02采用木屑等有机覆盖物,保水保土

针对居住区内土壤裸露、植被斑秃的问题,盖娅设计建议在裸露土壤上增加树皮、木屑等有机覆盖物

 

这样不仅能保水保土,调节土壤温度,促进植物生长,还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增加有机地表覆盖物后,万科西山庭院绿地管理人员表示,大大减少了浇水、施肥和除草的次数,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attachments-2020-09-EetYaMEw5f6978974132b.jpg

▲改造前裸露的土壤(左)和增加有机覆盖物的土壤(右)

 

同时,小区内产生的园林废弃物也可用此方式原地转化成有机覆盖物应用,减少园林垃圾处理费用

 

03利用有机垃圾堆肥,提高土壤肥力

盖娅设计提出在万科西山庭院已经形成的养殖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基础上,增加蚯蚓塔,综合利用落叶堆肥,全面利用有机垃圾堆肥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attachments-2020-09-WA1TzCTW5f69790598b46.jpg

▲蚯蚓塔原理及制作,图/《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

 

蚯蚓塔堆肥的目的是通过蚯蚓的活动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同时,蚯蚓还能将厨余、剩余食材、狗大便等转化为优质堆肥,有助于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这样的设计不仅不会使废弃物产生异味,还能灵活地嵌入到社区绿植中

 

attachments-2020-09-79gdjIyZ5f69796d26d0d.jpg

▲蚯蚓塔堆肥前(右)后(左)的土壤

 

盖娅设计利用参与式营造的方式,组织居民在万科西山庭院建造蚯蚓塔,在处理宠物粪便和消纳部分厨余垃圾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土壤。

 

attachments-2020-09-S5ARiIe85f6979855c360.jpg

▲居民亲手制作的蚯蚓塔

 

04参与式社区营造,凝聚社区力量

 

attachments-2020-09-wkxhcTRX5f69799a68584.png

▲邀请居民参与社区种植和堆肥活动

 

盖娅设计举办了多次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种植工作坊和堆肥工作坊,并在紧邻的社区幼儿园举办自然教育活动。

 

工作坊吸引了全年龄层的人来参加,居民们和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了从种植到施肥的全过程。通过回访发现,居民不仅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且对垃圾分类和堆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主动的参与意愿。

 

attachments-2020-09-ZFWkJ1yo5f6979bd78db2.png

▲在社区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

 

万科西山庭院综合利用各类有机垃圾堆肥,基本实现了“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不出社区”的目标,并且有效地改良了绿地的土壤条件,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attachments-2020-09-t3YahtNp5f6979d49ff41.jpg

▲改良前(左)后(右)的土壤

 

attachments-2020-09-wp10UK6y5f6979df1c348.jpg

▲改造后形成立体植物群落,水肥充足,花草生机盎然

 

这一整套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和社区生态种植的模式,为北京甚至全国垃圾分类新规的实施,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思路。

 

attachments-2020-09-yXxzugFk5f697a0103a0a.jpg

 

从公园荒地变身社区农园

在位于杭州的良渚文化村,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本是公园的一片荒地,短短100天的时间,垃圾变肥料,公园荒地变身为绿色创意生态园,欢声笑语,瓜果满园。

 

是怎样的魔力,让荒地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呢?一起来看下面的短片。

垃圾变食物,荒地变农园,社区农园百日成长记  


吴雯,是良渚文化村的一个业主。2017年,她在村里发起了“良渚自然学堂”的公益筹款,号召亲子家庭一起参与,在良渚的自然和文化传承中共同养育下一代。

 

2019年,在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下,吴雯和村民一起,用厨余垃圾制作的有机肥料,来改善被石子和建筑垃圾填埋的土地,让已经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attachments-2020-09-FAbaJ6Eo5f697a28e67bb.jpg

同时,她们也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观察昆虫、鸟类,绘制自然笔记等,以实际行动倡导低碳环保新生活,重建人们和自然万物的连接。

 

attachments-2020-09-ala2tTC35f697a637b91a.jpg

每到周末,村民们都会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从事公益活动。吴雯也根据24节气,制作相应的公益课程,来培养成年人和孩子对自然的重新认知。

 

attachments-2020-09-6DVCA1fn5f697a6f7cda1.jpg

在所有的课程里,没有比生态种植课“更狠”的了。用小朋友的话来说:“每次课都在弄垃圾。”

 

在这个课程中,垃圾才是主角。厚土栽培、有氧堆肥、蚯蚓堆肥箱、旧物改造......每一堂课都要用到垃圾。

 

attachments-2020-09-DG95aH7w5f697a810df65.jpg

在社区里寻找可以改良土壤的宝物

 

在一次次的课程中,垃圾变成了肥料,变成了农园的标识牌,还变成了蚯蚓的食物。

 

孩子们也在这一次次课程中,慢慢转变了对垃圾的认识和态度,原来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attachments-2020-09-Vo1QVsKX5f697a8f017cb.jpg

孩子和家长们一起把垃圾变成肥沃的土壤

 

曾经被垃圾填满的土地,开始焕发了勃勃生机。

attachments-2020-09-wILCaEXh5f697aaa39ec7.jpg

 

2019年春夏季,农园共计产出约800公斤果蔬。吴雯和同事一起,把这些果蔬分享给了200余户村民。

 

attachments-2020-09-27x2GOeL5f697ab6d835d.jpg

最让吴雯欣喜的是,这里竟然发现了萤火虫

 

“萤火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只有没有水污染、光污染和食物充足的环境下,萤火虫才会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水泥森林的包围中,有一处社区花园,让生活在喧嚣中的自己,做一个都市农夫,享受有机蔬食的安心随性,是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

 

attachments-2020-09-H2d4csVY5f697ad3085d5.jpg

如果你也准备建设一个社区花园,以下参考书可以帮助到你:

《向大自然学设计》《耕作革命》《户外教师——学校花园手册》《共建美丽花园》《泥土——文明的侵蚀》《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种子的胜利》《它们没有大脑,但它们有智慧》《寂静的春天》《昆虫志》《水梯田》《沙乡年鉴》


文章摘自 万科基金会

  • 发表于 2020-09-22 12:19
  • 阅读 ( 2335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邹胜利
邹胜利

32 篇文章

作家榜 »

  1. 瓜瓜。 45 文章
  2. 溪泽源 44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