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猴子来乡政府‘做客’了!”“年产3万吨桶装饮用水生产项目奠基了!”……大山深处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片区关坝沟,新鲜事接连涌现。
这个曾默默无闻的村落,如今不仅因大熊猫频繁“出镜”受关注,更以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融合探索引人瞩目。“我们围绕‘人、业、景’三个关键字发力,就是要找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片区关坝流域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冯杰说。
8月14日午后,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流水潺潺,访客嬉笑声回荡溪边。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村民“靠山吃山”,乱砍滥伐、违规狩猎成常态。
“10多年前,山里难见动物,河里没了鱼,村子没活力。”原村支书乔良回忆,年轻人都往外跑。
关坝村的振兴,核心在“人”。2009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团队走进了村子。“刚来时,村民都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上门走访常吃闭门羹。”冯杰笑着说,他深知,要让关坝村真正“活”起来,必须激发村民当家作主的内生动力。
2010年,他召集乔良、孟吉等10人组建首支巡护队,监管挖药、捕鱼、盗猎,用行动慢慢改变村民观念。但巡护队力量有限,难成长效。
2015年9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木皮藏族乡政府、关坝村委会、平武县林发司签约,启动社区主导的大熊猫栖息地管理试点,保护工作步入正轨。可新问题又来了。“生态保护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整体性、区域性工作,需要统筹协调、区域联动。”冯杰说。
关坝沟出现的大熊猫。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事实上,平武县森林覆盖率高,坐拥王朗自然保护区、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要维护大熊猫核心栖息地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提升整体保护效能,绝非关坝村“关起门来”就能做好的事。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后,关坝村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在于,片区内设置了23个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政策资金、技术帮扶等支持也得到加强;挑战则是,村里急需有经验、有知识的年轻力量加入,人手短缺问题凸显。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木皮藏族乡党委书记白双介绍,乡里正探索打破地域限制,招募村外年轻人加入,充实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力量。“可以是本乡的,也可以是周边乡镇的,只要有意愿、符合要求,我们都欢迎。”白双说。
但如果没有支柱产业,关坝村很难吸引人、留住人。
图片关坝村民族民俗文化馆二楼,陈列着各类文创产品
关坝村村委会旁,一座融合白马藏族风格的民族民俗文化馆,如今已成为全村对外展示形象与产业的重要窗口。一楼的中蜂产业展销大厅里,摆满了村里自产的蜂蜜;二楼的文创区,带有白马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三楼是村集体运营的民宿,现在天天爆满。”平武县委宣传部驻关坝村的工作人员张欢介绍道。
关坝村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我们教技术、找销路,让好蜂蜜卖好价。”冯杰透露,已有企业订了2000斤蜂蜜,村民正忙着备货。
除了中蜂主导产业,村里还做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走进关坝村,大熊猫标识、自然教育牌随处可见。8月初,报恩寺社区200多名青少年来研学,巡护队员苟洋讲解环保史和自然知识。“一天能挣300元,还能让人懂保护。”他说。
图片关坝村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资料图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8月初,总投资2000万元的桶装水项目奠基,采取“企业自筹+村集体出资”模式,投产后将提供30多个岗位,企业每年拿20%纯利给村集体。“家门口的水也能卖钱?”村民罗向平又惊又盼,想进厂务工。
在关坝村,自然资源既能看、又能卖,成了生态的馈赠。
图片2016年,冯杰等人的手绘画
2016年,冯杰等人手绘了一幅名为《2066平武·关坝》的愿景图:画面中,山上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自在栖息,河里有鱼儿畅快游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10多年过去,愿景实现了吗?“远超预期!”乔良说。生态好了,名气大了,他上月卸任村支书,专心经营民宿,想为村民致富带个好头。在旅游高峰期,他的民宿每天营业收入能超过万元。
从巡护队到自然保护小区,再到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关坝村的坚守换来了回报:大熊猫及同域物种活动点增多,人为干扰点从12处减到2处;67亩栖息地修复,30多个猎套清除;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村里还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了“两山”理念的四川样本。
图片关坝村航拍图
未来,如何继续寻找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大家达成共识:要挖掘关坝村的潜力,必须坚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多方共建共管的发展路径。
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片区关坝流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关坝村党支部书记孟吉表示,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最终让各方共享发展红利。
孟吉介绍,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村里将面向全乡及周边乡镇招募青年加入保护队伍,以关坝村为支点,带动更多村民携手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从产业发展来看,关坝村的蜂蜜产业、“清凉经济”及自然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将从丰富业态、提质增效入手,让生态产业更具活力。
采访期间,山里偶遇的大熊猫、河里重现的水獭、到乡政府“作客”的猴子,都成为大家口中的谈资。放眼村舍四周,那幅手绘愿景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正一点点与现实重叠。
图片冯杰(左)与乔良讨论民宿产业发展前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