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李大君受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之邀,在《垃圾分类十讲》之第九讲课堂上进行了主题为《垃圾里的折叠空间与分类推进》的分享,希望通过以社区及人的多样性新视角,为社会组织伙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如今的我们已经初步适应了疫情下的生活“新常态”,你是否还记得疫情初期食物供应链受阻带来的紧张感?你是否和我们一样,反思过目前的食物流通体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你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想做一些新的尝试?
就在2019年,300余名对垃圾分类感兴趣的社区居民加入垒土行动一期。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他们有的成为了垃圾分类某一专门领域的达人,有的成为了所在社区垃圾分类的领头雁,有的成立了社区垃圾分类自组织。
导语去年,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话题首次出现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南都基金会、敦和基金会、沃启基金会和资助者圆桌论坛(CDR)联合主办了名为“开聊行业基础设施 不止听还有行”的平行论坛,梳理...
在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一绿学院的支持下,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厦门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将在“垃圾分类活动服务中心”平台上向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个人等征集相关环保作品啦!
关于“城市矿工”的研究——《拾荒者报告》,作为城市重要的亚群体,他们的现状是怎样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面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提升全社会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政策力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随着消费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倡导可持续性消费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如何实现“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型,促进公众从认识气候变化向积极采取低碳消费行动转变,成为推动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根据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SGP)中国项目第7执行阶段国家项目战略(2020-2024),以及相关的国家新型冠状病毒病应对和恢复计划,我们邀请符合资质的民间组织应对新冠病毒疫情。
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着各种垃圾 产品包装袋、外卖餐盒、 塑料袋、快递包装、 旧衣服、旧电子设备、 吃不完倒掉的食物、放过期的食物 …… 这些城市垃圾中 厨余垃圾占比将近一半
如果你也愿意只学一堂课就能马上GET一项实操环保技能; 如果你也愿意关注的每一个环境问题都能有环保大咖为你出谋划; 如果你也愿意不再拘泥单向地输入学习而去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你也愿意用行动改善一个环境问题,那么,请成为我们的伙伴吧!
为全球快递包装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这是一篇基于行动者十余年落地深耕的行动研究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分享。透过他人的剖析,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前不久,偶然翻看了一下绘本《蚯蚓的日记》,它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图片构成了小蚯蚓的一篇篇日记,记录了蚯蚓与不同生物和地球相处的相关事件,从中可以大概的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它对土壤环境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蚯蚓在幼儿园种植园中的运用。
投入更多时间成本和运费的公益,远比单独捐赠或“处理”一件自己不想要的闲置垃圾更让人认真对待。
任何物种都在尽力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和繁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勇往直前。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存在很大差异,相比较而言,一些物种更加适应城市环境。尽我们所能打造原生态的花园,就有可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多机会,园中更多的物种也会因此受益。
万物有灵且美,每一种动物都值得,继续在这个星球生存繁衍。唯愿千百年后,中国西南仍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中响彻曼妙的猿鸣。
在以社区资本为视角看待社区和以家庭为本为基础服务社区的过程中,社区营造是贯穿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它是社工进入社区、融入社区的一个技巧,也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积极性和自主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种方法。
2014年,重庆的一个小区住宅里,兰草打了花苞,窗外的黄桷树刚吐芽,一群人正热火朝天的热烈的讨论一件“大事”。挑头的是三个妈,大家商量着要办一家公益机构,把所有孩子都重新带回到大自然中去。
社区最美好的模样莫过于和谐安宁,居民相互友好,互帮互助,共建社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全国很多社区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社区建设之路。以上海国定一社区为例,他们的社区花园实践最终不仅提升了社区环境质量,还让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她向上的劲头,是奔着猫盟微信公众号单篇阅读量过万,奔着保护中国12种野生猫科动物,奔着猫盟从环保领域破圈走向大众视野,还奔着让更多人理解动物保护的意义、更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