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名园记》中对园林的审美便是以“活”、“清”为特色,因水的存在,园林更能呈现清雅灵动的特质。苏州园林最美之处就是水,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有水园亭活,因此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一说。
2022年12月,由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Impact Hub Shanghai 影响力工场、New Energy Nexus 中国、绿色创业汇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迈向2060”气候峰会暨2022“低碳共创营”成果展示会在线上成功举办。在峰会上,世界资源研究所前中国首席代表李来来就气候适应议题进行了分享,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发生,而适应可以对已经发生事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防御,并详细介绍了应如何采取气候适应行动。
为了让这些对环保有爱的年轻人彼此看到,开阔视野,共同成长,作为一家聚焦于环保公益行业赋能的机构,合一绿学园在参与到“环保公益天使投资人月捐计划”的诸多月捐人付出的爱和支持下,试点启动青年环境公益交流促进计划,使得年轻人们可以消除缺乏交流的状况,跳出自己的小天地,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学习到先进的环保公益行动理念和组织管理方法,消除先进活跃和待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共同发展,共同贡献环境保护。
2023涓流行动再度来袭! 初次入选团队不超过2000元行动资助;此前入选行动成效较好的团队可再获得3000元资助支持。特别优秀的还可获得额外资助。 专家导师一对一全程陪伴辅导,为团队答疑解惑。 公益传播、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 环保公益和社团管理知识免费学习。 认识更多同做环保公益的年轻人,让彼此看见遇见。 欢迎小伙伴积极申报!
2022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能源领域发布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对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作出了部署。
自2016年起,水电总院每年推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年度报告,至今已经连续发布7年,并形成“1+N”系列报告。本篇文章展示了于2023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2》内容。
近年来,我国各地和我省分别进行了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从保障社区老年人、儿童的基本生活出发,配套养老、托幼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下面简单介绍下“完整社区”和“未来社区。”
今天小沐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中国海洋保护区地方立法实践的外文选译,以当前正在浙江嵊泗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浙江普陀中街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施行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为例。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我们将继续走进南宁绿生活创始人李宁宁的故事,了解一位见证广西公益生态变迁、在多家国际非政府组织任职的资助方代表,如何调适自己的角色与自己的创业团队进入复杂的社区一线,用自己“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进行区域生态营造,并在不同面向的行动场域探索和实践着个人、组织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发挥好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教育行业的特有贡献。
为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近日,国内首个《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标准发布。该标准为城市新建社区、城市既有社区零碳建设、零碳改造提供了指南。尚未开展零碳建设的社区和低碳发展和取得一定成效的社区均可使用。为帮助城市社区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标准以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的建设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和要求,按照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经济舒适、生活便捷、运营高效、持续改进的要求,为社区实现零碳发展提供基础框架。
垒土行动将重点学习生活中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环保手作、堆肥的知识技能和行动方法,能够带动社区开展相关主题的环保行动。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人的环保公益行动,正似那涓涓细流,细微但坚韧,终会汇成大江大海。
为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指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的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指南》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
这是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捐给你们,直接把钱给需要帮助的人不好吗?” 这篇文章从受助者的尊严、捐助的复杂情况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回答。
“长风行动”是由北京根与芽发起的旨在培育未来中国的关怀型青年环境领袖(compassionate leadership)的青年领导力项目。在第一期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根与芽正式启动第二期长风行动青年环境领袖培育项目。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聚焦“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议题,持续贯彻“关爱、行动、希望”的理念,支持青年开展环境议题调研,提出创意的解决方案,支持青年成为优秀且令人尊敬的学者、教育家或者公益事业的倡导者,亦或是珍博士理念的践行者。
红树林基金会(MCF)与合一绿学园共同发起的行业调研项目《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社会化参与发展研究》,今日正式发布研究报告。通过对国内民间保护力量长达数月的政策分析及访谈调研,报告基本明晰了我国滨海湿地民间保护组织的行业现状,也期待为各位带来更多思考和帮助。
吴晓云,中央团校2021年度基层组织团干部进修班(第9期)学员,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兼任南京市江北新区寸草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发展中心名誉理事长。获“中华环境绿色天使”称号、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优秀志愿者、江苏美境行动最“亮”美境人、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人物等荣誉。
一种新的“重复使用”消费模式提供了减少塑料垃圾并实现经济增值的方法。以下三种情景展现了可重复使用塑料制品的未来以及其如何帮助社会赢得与塑料废弃物的战争。基于深入访谈、数据分析和情景建模得出的结论,呈现了新的全球图景和跨地域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