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14日,第十一届零废弃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共有近180名来自政府、高校/研究单位、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参会者来到现场,参与此次论坛。今天先通过多张图片来感受会场的画...
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受访专家指出,补齐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在日常的团队协作中,“开会”是推动项目/组织发展的核心工作方式。会议作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却常常陷入低效与混乱的泥潭。我们深知,每一次无效的会议都是对团队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消耗,更是对组织文化与效率的潜在破坏。我们通过参与式工作坊、实地访谈、问卷调研等前期调研发现,组织管理者们在议事场景里有一个普遍性的挑战在支持人与高效做事始终充满矛盾。如何在保证人的参与度的同时,又能确保事情的高效推进,成为了组织管理者们的一大难题。
如何对待塑料,全世界需要谈谈。但能不能谈出结果,上个月,许多人来到韩国釜山时,心里都打了一个问号。
五年前从各家各户收起的老种子,因为产量的不稳定,最终无法留在大部分田里。那么,王金庄气候适应的故事,究竟是在地生长的智慧,还是被知识权力塑造,符合“碳中和”“碳减排”等主流宣传话语的统一口径?这两套话语之间的距离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对社区有何种影响?历史沉淀下的梯田农业文化遗产,能否解决今天农民与农村的难题?
“捐赠圈能够同时为圈内成员、受赠者以及社会公众的联系带来好处,通过提高参与度及慈善教育让成员们能够更积极的进行策略性捐赠,从而实现慈善目的,解决社会问题。许多捐赠圈关注社会变革,通过支持社会创新来扩大慈善事业的范围和最终影响力。”
让环评“拥抱”智能化手段,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注入全新活力,已成为各地开展环评改革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举行。
3月2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简称《碧水之路》报告),着重从机制创新和多元参与视角,盘点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发布以来,我国水环境保护在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并对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做出了展望。
虽然过去十年间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
这几年我们能感受到公益组织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从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给公益组织带来的人才流失,还是组织自身专业能力薄弱面对社会高质量需求的挑战,还是因为组织资金链枯竭而面临的歇业,从目前的公益行业发展状况来看,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