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早早镌刻在城市基因之中,城市自然将大河两岸作为城市更新的重心。通过空间更新改善沿河区域功能,转化生态和空间的双重价值,大河得以成为城市战略蓝图中的优先选择。
9月19日,《人不激不奋:中国社会组织激励研究报告》发布,有一些伙伴参加完发布会,给了我们很真诚的反馈,我们在阅读完后觉得这些反馈非常宝贵,说不定也说出了不少伙伴的共同关切点,很值得书面予以回复。因此有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对伙伴的好奇、困惑和关切有所回应。谢谢伙伴的提问。更欢迎更多的伙伴来找我们沟通讨论,我们一起延展这个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政治向多样化议题和多元主体演进,青年参与备受关注。文章详细梳理了全球气候政治中青年环境参与的内容及路径,总结出全球气候政治中青年环境参与存在反抗型参与、制度型参与和生活型参与三种理想类型,为理解不同的参与表现提供参考框架;
9月24日-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举办。华泰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姜健在论坛发表题为《凝聚多元力量 投资可持续未来》的主题演讲,从企业发展和ESG视角出发,介绍了华泰证券和华泰公益基金会在滨海湿地保护领域未来的致力方向:引导资本向善,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湿地保护相关工作;强化信息披露,推动更多企业披露高质量、可比较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推动资源整合,发挥基金会平台功能,凝聚更多专业保护力量,影响更多企业支持滨海湿地保护。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年以来,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但目前国内只有不到1%的慈善捐赠流向了气候领域,这种现状亟需改变。
在公益行业,我们常听到基金会秘书长们的心声:“要对接理事会需求,要带小团队落地项目,要应对监管合规,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明明熬了最久的夜,却还是感觉没抓牢重点,连陪伴家人的时间都充满愧疚”……
十月的上海,本该是秋高气爽、微风拂面的季节。可今年,不少市民却在朋友圈里调侃:“秋天迟到”“衣柜的毛衣还在等信号”。据气象数据显示,上海连续多日最高气温仍在30℃左右,打破了多项历史同期...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看到了这场变革最具温情的缩影。 当布朗族的青年说“我把太阳装进盒子里”,他究竟做了什么? 在现代能源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在雨林深处的少数民族,是否也跟上了时代...
IUCN成员已投票通过新的二十年战略愿景(20-year Strategic Vision)与四年规划(four-year Programme),为联盟在 2030 年前的工作提供指导。
今年夏天,“火出圈”的云南大理“采菌游”,因为乱采滥挖现象,让“无痕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海南,类似的场景也在“赶海热潮”中上演。赶海,这本是海南人世代相传的海洋记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和市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