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正确客观的认识自然,了解并尊重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在地球上共生共荣,生生不息。
2024年8月10日,在合一绿色基金会(以下简称“合一绿”)发起筹建十周年的主题活动上,合一绿联合银杏基金会发布了《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塑料将何去何从
希望引导更多刚刚开始接触和探索办公零废弃的企业,从一些比较容易上手的做法开始,逐步在行动实践中建立起更为系统化的适合自身的零废弃办公管理机制,带动员工践行可持续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助力企业ESG战略的落实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为守护蓝天、保卫地球而战。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上百个城市,对超千家烟尘排放企业进行调查,参与推动了600多个环境整改案例,涉及企业环保投入超过15亿元。他们是空气侠,一群关心空气质量的“80后”“90后”和“00后”。
“非组织公众”既是环境公共决策所需信息的最大数据库,也是决策将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最终承担者。如何引导公众良好而有效地参与,是为提高环境公共决策效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旨在为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观鸟与自然教育分论坛PPT分享
虽然过去十年间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举行。
3月2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简称《碧水之路》报告),着重从机制创新和多元参与视角,盘点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发布以来,我国水环境保护在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并对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做出了展望。
2023年8月,我们推出了《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试行)》(在上海遇到野生动物怎么办?点击查收“怎么办”手册!)。发布后收到的热烈反响远超我们预期,连久未联系的朋友都评论说立刻转发、应该好好推广。
2024年10月12日是2024年世界候鸟日的第二个年度纪念日,呼吁采取紧急和持续的行动,保护候鸟及其赖以生存的昆虫。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昆虫,保护鸟类”,强调了昆虫在许多候鸟生命周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提请人们注意全球昆虫数量令人震惊的下降。
《洛阳名园记》中对园林的审美便是以“活”、“清”为特色,因水的存在,园林更能呈现清雅灵动的特质。苏州园林最美之处就是水,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有水园亭活,因此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一说。
2022年12月,由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Impact Hub Shanghai 影响力工场、New Energy Nexus 中国、绿色创业汇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迈向2060”气候峰会暨2022“低碳共创营”成果展示会在线上成功举办。在峰会上,世界资源研究所前中国首席代表李来来就气候适应议题进行了分享,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发生,而适应可以对已经发生事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防御,并详细介绍了应如何采取气候适应行动。
2022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能源领域发布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对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作出了部署。
自2016年起,水电总院每年推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年度报告,至今已经连续发布7年,并形成“1+N”系列报告。本篇文章展示了于2023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2》内容。
今天小沐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中国海洋保护区地方立法实践的外文选译,以当前正在浙江嵊泗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浙江普陀中街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施行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为例。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发挥好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教育行业的特有贡献。
近日,国内首个《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标准发布。该标准为城市新建社区、城市既有社区零碳建设、零碳改造提供了指南。尚未开展零碳建设的社区和低碳发展和取得一定成效的社区均可使用。为帮助城市社区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标准以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的建设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和要求,按照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经济舒适、生活便捷、运营高效、持续改进的要求,为社区实现零碳发展提供基础框架。
垒土行动将重点学习生活中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环保手作、堆肥的知识技能和行动方法,能够带动社区开展相关主题的环保行动。